中药学总论
一、中药概述
熟悉中药炮制的目的,了解中药炮制的方法;
掌握中药的性能: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以及中药的毒性。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为指导,进行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
草药
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
本草
因为中药主要来源于天然药物及其加工品,包括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部分化学、生物制品类药物。但其中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为普遍,故历代将中药称为本草。
中草药
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一、中药的炮制
炮制目的
(1)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 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2)增强药效
• 有效成分溶出率增高
茯苓切片,炒莱菔子等。
• 添加辅料增强药效
蜜炙百部、紫苑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元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姜汁炙黄连、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熄风止痉作用。
(3)改变药物性能
• 生地黄——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
熟地黄——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
• 生姜——新鲜根茎,性微温,善于发汗解表、温中止呕;
干姜——干燥根茎,性味辛、热,善于温肺化饮、回阳通脉;
炮姜——干姜炒制,性味苦、辛、温,善于温中散寒、温经止血。
(4)利于贮存
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5)便于服用
一些动物药及一些具有特殊气味的药物,经过麸炒、酒制、醋制后、能起到矫味和矫臭的作用。
炮制方法
➢ 修治
纯净药材;粉碎药材;切制药材
➢ 水制
漂洗;浸泡;闷润;喷洒;水飞
➢ 火制
炒:炒黄、炒焦、炒炭
炙;烫;煅;煨
➢ 水火共制
煮;蒸;炖;潬;淬
➢ 其他方法
制霜;发酵;发芽;药拌
二、中药的性能
四气
四气又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
• 平性药,是指寒热偏性不明显,实际上也有偏温偏凉的不同,称其性平是相对而言的,仍未超出四性的范围;
• 药性寒热温凉,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概括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对应的。故药性的确定是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证寒热为基准。
➢ 四气的现代药理研究
温热药: 兴奋交感-肾上腺系统的功能活动
促进体内儿茶酚胺的生成
寒凉药: 抑制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和性腺功能
五味
是指辛甘酸苦咸五种最基本的药味;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药味最初是依据药物口尝的真实滋味判定的,“入口则知味,入腹则知性”;
后来将药物的滋味与作用相联系,并以味解释和归纳药物的作用;
因此,五味是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苦味多偏寒凉)
五味的现代药理研究
酸: 鞣质、有机酸(收、涩),如五味子
苦: 生物碱、甙类(能泄、能燥),如大黄
甘: 氨基酸、糖类、甙类、维生素类(补、和、缓),如人参、党参、甘草
辛: 挥发油(能散、能行),如红花、豆蔻
咸: 碘、无机盐(能下、能软),如芒硝、海藻
升降浮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在人体内作用的趋向性,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各种疾病在病机和证候上表现的趋势不同
向上——如呕吐、喘咳;
向下——如泄利、脱肛;
向外——如自汗、盗汗;
向内——如表证不解、疹毒内攻等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升——上升提举(向上)
降——下达降逆(向下)
浮——向外发散(向外)
沉——收敛固藏(向内)
泄利二便(向下)
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
花、叶、皮、枝等质轻药——多升浮;
种子、果实、矿物等质重者——多沉降。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顺病位,逆病势
病位
病位在上在表者——宜升不宜降
如:外感风热用薄荷、菊花疏散;
病位在下在里者——宜降不宜升
如:大便秘结者用大黄、芒硝泻下
病势
病势逆上者——宜降不宜升
如:胃气上逆之恶心呕吐,当用半夏、生姜降逆止呕;
病势陷下者——宜升不宜降
如:久泻、脱肛当用升麻、柴胡等升阳举陷
归经
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归经与脏腑定位
• 如:心主神志,当出现精神、思维、意识异常的证候表现;
• 故昏迷、癫狂、痴呆、健忘等,可以推断为心的病变;
• 能缓解或消除上述病变的药物,如开窍醒神的麝香、镇惊安神的朱砂、补气益智的人参皆入心经。
归经与脏腑定位
如: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
故山药归肾经、脾经和肺经。
归经与脏腑经络定位
太阳经头痛——后脑、颈项部——羌活、蔓荆子
阳明经头痛——前额——葛根、白芷、知母
少阳经头痛——颞部——柴胡、黄芩
厥阴经头痛——巅顶——吴茱萸、藁本
毒性
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应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副作用
是指在常用剂量时出现的与治疗需要无关的不适反应。一般比较轻微,对机体危害不大,停药后能消失。
毒性分级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将药物分为“大毒、有毒、小毒”三级。
大毒——中毒症状严重,常引起主要脏器严重损害,甚至死亡,如:生草乌,生川乌,马钱子等;
有毒——当用量过大或用药过久,出现严重中毒症状,引起重要脏器损害,甚至死亡,如:附子,蜈蚣,雄黄等;
小毒——中毒症状轻微,一般不损害组织器官,不造成死亡,如:吴茱萸、细辛、苦杏仁等。
药物毒性举例
中枢神经系统不良反应:马钱子、斑蝥、乌头
心血管系统不良反应:附子、乌头、蟾酥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苦参、生白芍
肝肾不良反应:木通、防己、斑蝥、雷公藤、苍耳子
致畸致癌作用:雷公藤、半夏
过敏反应
药物中毒原因
• 剂量过大:一次性大剂量用药,可产生急性中毒;
• 服用太久:长期用药,毒性累积;
• 炮制不当:有毒中药,炮制不当,未有效降低或消除药物原有的毒性;
• 配伍失误:配伍不当,产生了毒性物质;
• 制剂不妥:制剂选择不当,或药物煎煮时间过短可造成中毒;
• 外用失控:中药可经皮肤、粘膜吸收,大面积、长期用药,易产生中毒;
• 误食误用:民间误食,误用伪品。
预防中毒的措施
针对患者体质强弱、疾病部位的浅深,恰当选择药物,注意从小剂量开始应用,并控制好用药时间;
掌握药物毒性及中毒后的表现,便于诊断中毒原因,以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抢救治疗手段;
注意配伍禁忌、个体差异等因素。
三、中药的用法
配伍
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和药物的药性特点,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有目的、有选择地将两种以上药物配合应用。
古人把单味药的应用同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称之为药物的“七情”,包括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
一、单行
是指用单味药治疗病情单一的疾病。
“独行者,单方不用辅也。”(《本草纲目·序例》)
如:独参汤,清金散(黄芩);
针对性强,简便易行,主要适用于病情单纯或疾病轻浅者。
二、相须
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药物的疗效。
“相须者,同类不可离也。”
如:麻黄、桂枝同用,能明显增强发汗解表作用;金银花与连翘配合,可以显著增强清热解毒功效。
三、相使
是指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有某些共性的药物配合应用,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相使者,我之佐使也。”
如:麻黄与杏仁配伍,麻黄宣肺平喘,杏仁止咳平喘,两药相合可以提高麻黄宣肺平喘功效。
四、相畏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所抑制。
“相畏者,受彼之制也。”
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星畏生姜。
五、相杀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杀者,制彼之毒也。”
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南星的毒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南星的毒。
六、相恶
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相恶者,夺我之能也。”
如: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七、相反
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
“相反者,两不相合也。”
如:如贝母反乌头,参见“十八反”、“十九畏”。
用药禁忌
为确保药物疗效、安全用药、避免毒副作用的产生,必须注意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
是指某些药物配伍使用,会产生或增强药物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物的疗效,因而临床应当避免配伍使用。
目前共认的配伍禁忌,有“十八反”和“十九畏” 。
二、妊娠禁忌
妊娠禁忌药专指妇女妊娠期,禁忌使用的药物。
原理
有损胎元,有损母体,有损产程
禁用——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
毒性强烈:如斑蝥、巴豆等;
药性猛烈:如芫花、甘遂、大戟等;
破血逐瘀:如三棱、水蛭、虻虫等;
芳香走窜:如麝香等。
慎用——慎用药主要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
活血祛瘀:如红花、桃仁等;
行气破滞:如青皮、枳实等;
攻下积滞:如大黄、芒硝等;
大辛大热:如乌头、附子等;
滑利通泄:如木通、薏仁等。
三、证候禁忌
由于药物的性味归经不同,适应的证候有一定的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为“证候禁忌”。
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禁忌,其内容详见每味药物之下的“使用注意”。
如:
实证——热结便秘——大黄适用
虚证——阴虚或阳虚便秘——大黄禁忌
四、饮食禁忌
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或忌口。
包括病证食忌、服药食忌两方面。
病证食忌
是指治疗疾病时,应根据病情的性质忌食某些食物,以利于疾病早日痊愈。
一般应忌食生冷、辛热、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
此外,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
热性病——忌食辛辣、油腻、煎炸类食物;
胸痹——忌食肥肉、脂肪、动物内脏及烟、酒;
肝阳上亢,头晕目眩、烦躁易怒等——忌食胡椒、辣椒、大蒜、白酒等辛热助阳之品;
脾胃虚弱——忌食油炸粘腻、不易消化食物;
疮疡、皮肤病——忌食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等等。
服药食忌
服药食忌是指服某些药时,不可同时吃某些食物,以免降低疗效,甚或发生毒性反应。
古代文献记载,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鳖甲忌苋菜;常山忌葱;地黄、何首乌忌葱、蒜、萝卜等。
中药剂量
剂量是指药物的用量。
一般是指每味药的成人一日量(即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的用量)。
中药常用剂量5-10g,部分药用量较大15-30g,鲜品30-60g。
古今度量单位换算
明清以来,普遍采用16进位制,即1斤=16两=160钱;1979年起我国对中药生药计量统一采用公制,即1公斤=1000g。
一两(16进位制)(古代的)=30g
一钱=3g
一分=0.3g
一厘=0.03g
确定剂量大小的依据
临床上主要依据所用药物的性质、临床运用的需要以及病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中药的具体用量。
另外,还应考虑到季节、气候及居处的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药物性质与剂量的关系
药材质量
质优者药力充足,用量宜小
质次者药力不足,用量可大
药材质地
花叶类——用量宜轻(一般3-10g)
金石贝壳类——用量宜重(一般10-30g)
鲜品——用量宜大(一般30-60g)
干品——用量当小(一般9-12g)
药材性味
药性较弱、作用温和、药味较淡的药——用量可稍重;
药性较强,作用强烈,药味较浓的药——用量则宜轻。
有毒无毒
无毒者——用量变化幅度可稍大;
有毒者——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围内。
剂型、配伍与剂量的关系
剂型
多数药物入汤剂时,因其有效成分多不能完全溶解,用量为重;
入丸、散剂时用量较小。
方药配伍
一般药物单味用时——用量较大;
入复方时——用量略小。
同一药在复方中作主药时——用量较大;
用药目的
临床用药时,由于用药目的不同,同一药物的用量可不同。
如:槟榔,用以消积、行气、利水,常用剂量为6-15g,用以杀姜片虫、绦虫时,即须用到60-120g。
患者与剂量的关系
年龄:
儿童用药宜减量,五岁以下小儿通常用成人量的四分之一,五岁以上可按成人量减半用。
性别
一般药物,男女用量区别不大;
但妇女在月经期,妊娠期,用活血祛瘀通经药用量一般不宜过大。
体质强弱
体质强壮者用量可重;
体质虚弱者用量宜轻,即使是用补益药,也宜从小剂量开始,以免虚不受补
病程长短的不同
新病患者正气损伤较小,用量可稍重;
久病多体虚,用量宜轻
病势轻重的不同
病急病重者用量宜重;
病缓病轻者用量宜轻。
如病重药轻,犹如杯水车薪,药不能控制病势;
若病轻药重,诛伐太过,药物也会损伤正气。
季节变化与剂量的关系
夏季——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用量宜小,苦寒降火药用量宜重;
冬季——解表药及辛温大热药用量宜重,苦寒降火药用量宜轻
(就看冷热)
中药煎服法
煎药器具
最好用陶瓷器皿中的砂锅、砂罐;
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
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因金属元素容易与药液中的中药成分发生化学反应,可能使疗效降低,甚至产生毒副作用。
煎药用水
煎药用水必须无异味、洁净澄清,含矿物质及杂质少。
一般来说,凡人们在生活上可作饮用的水都可用来煎煮中药
加水量
一般用水量为将饮片适当加压后,液面淹没过饮片约2厘米为宜;
第二煎加水量为第一煎的1/3-1/2。
煎前浸泡
多数药物用冷水浸泡,一般药物可浸泡20-30分钟;
以种子、果实为主的药可浸泡1小时。
煎煮火候及时间
一般药:宜先武火后文火。
解表药及其它芳香性药物:一般用武火煎煮,迅速煮沸,然后煎3-5分钟左右即可。
有效成分不易煎出的矿物类、骨角类、贝壳类、甲壳类药及补益药:一般宜文火久煎。
特殊煎法
1. 先煎
① 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应打碎先煎。因其有效成分不易煎出,如磁石、龙骨、牡蛎等。
② 某些有毒药:经久煎可降低或消除毒烈之性,也宜先煎。如乌头、附子等。
2.后下
① 气味芳香药物:高温久煎可使其挥发油散失而降低药效,入药宜后下,如薄荷、砂仁等。
② 有些药物经高温煎煮,有效成分易被破坏而使药效降低者,如钩藤。
3. 包煎(用纱布包裹入煎剂)
① 药材质地过轻者,煎煮时易飘浮在药液面上,或成糊状,不便于煎煮及服用:如蒲黄、海金沙等。
② 药材较细,又含淀粉、粘液质较多的药,煎煮时容易粘锅、糊化者:如车前子。
③ 药材有毛,对咽喉有刺激性者:如辛夷、旋覆花等
4. 单煎(另炖)
某些贵重药物,为避免煎出的有效成分被其他药渣吸附,造成浪费,宜单独煎煮。
如:人参、西洋参等。
5. 烊化(溶化)
胶类药物,容易粘附于其它药渣及锅底,既浪费药材,又容易熬焦,宜另行烊化。
如:阿胶、鹿角胶等。
6. 泡服
有效成分易溶于水或久煎容易破坏药效的药物,可用少量开水或复方中的其他药物滚烫的煎出液趁热浸泡,加盖焖润,半小时后去渣服用。
如:藏红花、番泻叶、胖大海等。
7. 冲服
① 某些贵重药,常研细末或制成散剂,直接冲服。如:麝香、牛黄等
② 入水即化的药及汁液性药,宜用煎好的其它药液或开水冲服。如:芒硝、竹沥等。
服药法
服药时间
清晨:
清晨空腹时,因胃及十二指肠内均无食物,所服药物可避免与食物混合,能迅速入肠中,充分发挥药效。
峻下逐水药晨起空腹时服药,不仅有利于药物迅速入肠发挥作用,且可避免晚间频频起床影响睡眠。
餐前:
餐前服用,胃中空虚,有利于药物的消化吸收,故多数药都宜饭前服用。
如驱虫药、攻下药、补益药及其它治疗胃肠道疾病的药物均宜饭前服用。
餐后:
餐后,胃中存有较多食物,药物与食物混合,可减轻其对胃肠的刺激,故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药宜饭后服。
消食药亦宜饭后及时服用,以利充分发挥药效。
一般药物,无论饭前或饭后服,服药与进食都应间隔1小时左右,以免影响药物与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药效的发挥。
特定时间:
安神药——宜睡前30分钟至1小时服药;
缓下药——宜睡前服,以便翌日清晨排便;
截疟药——应在疟疾发作前两小时服药;
急性病——不拘时服。
服药量
一般疾病,多每日一剂,分二服或三服。
病情急重者,可每隔四小时左右服药一次,昼夜不停,使药力持续,利于顿挫病势。
应用发汗药、泻下药时,如药力较强,服药应适可而止。
呕吐病人服药宜小量频服。
服药方法
汤剂:一般宜温服,解表药宜热服。
丸剂、散剂、膏剂、冲剂等固体药剂,宜用温开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