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
主要考概念
经络
一、针灸的起源
二、经络概念及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
-----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有路径的含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分布在较深部;络,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分布在较浅部。
经脉
——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
络脉
-----包括十五络、浮络、孙络等。
三、经络学说的形成
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
1、通过对“针感”等传导的观察
2、通过对腧穴疗效的总结
3、通过对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
4、从解剖生理知识得到启发
四、经络的功能与作用
(1)生理功能
1、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
《灵枢.海论》:“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支节。”
2、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
《灵枢.脉度》:“内溉脏腑,外濡腠理。”
3、协调阴阳,调节机能平衡
《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
《灵枢.刺节真邪》:“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
(2)病理反应
1、传注病邪(外向内)
2、反映病候(内向外)
(3)指导疾病的诊断
1、辨证归经
头痛
前额部—阳明经
颞侧部—少阳经
后枕部—太阳经
巅顶部—厥阴经
2、经络、腧(shu)穴诊断
“肚腹三里(足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手腕上),面口合谷(手背上)收。”
(4)用于疾病的预防
保健强壮穴:足三里(小腿部)、关元
五、十二经脉(十二正经)
1、十二经脉的命名
(1)手经----主要行于上肢,起于或止于手的经脉
(2)足经----主要行于下肢,起于或止于足的经脉
(3)阴经----凡与脏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内侧的经脉
(4)阳经----凡与腑相连属,循行在肢体外侧的经脉
(5)脏腑----固定络属关系
2、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太阴—前 厥阴—中 少阴—后
阳明—前 少阳—中 太阳—后
阴经太厥少,阳经阳少太
3、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次序
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流注次序
肺、大、胃、脾、心、小肠
膀、肾、包、焦、胆、肝藏
4、十二经脉的表里络属规律
六、奇经八脉
概念: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 阳蹻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生理功能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
2、对十二经气血又蓄积和渗灌的调节功能
督脉、任脉的概念
督脉:“阳脉之海”
任脉:“阴脉之海”
十二经脉+督脉、任脉 = 十四经(本质上来说不止14条)
一共是26条,左右对称,十二乘二+二
正经与奇经的不同点
正经:与脏腑有络属关系,有表里配合关系。为气血运行的通路,有沟通脏腑、贯通上下、内外,协调阴阳的作用。
奇经:不与脏腑有直接相连属,没有表里配合关系。能沟通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并有调节和溢蓄气血的作用。
七、经络的实质
1、经络与生物电学说
2、经络与神经学说
3、经络与神经—体液学说
4、经络与第三平衡学说
腧穴
一、定义
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既是疾病的反映点,也是针灸治法的刺激点。
二、腧穴的分类
1、十四经穴
有特定名称
2、经外奇穴
也有特定名称
3、阿是穴
三、腧穴的主治规律
1、近治作用
2、远治作用
3、特殊作用
四、腧穴定位
1、体表解剖标志取穴法,
固定标志 活动标志
2、“骨度”折量定位法
3、手指同身寸法
(c是一夫法)
4、简便取穴法
五、十四经穴
(列缺穴)
(合谷穴)(只有单词)(肩髃穴—肩峰)
(地仓穴——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
(治疗面瘫和三叉神经痛)
(天枢穴,减肥)
(足三里)
(委中)(至阴穴)
(风池穴)
六、特定穴
1.络穴
概念:络脉从经脉分出的部位,各有一个腧穴
作用:联络表里两经
治疗:表里两经病症及分布部位病症
肺 经——列缺 大肠经——偏历
胃 经——丰隆 脾 经——公孙
心 经——通里 小肠经——支正
膀胱经——飞扬 肾 经——大钟
心包经——内关 三焦经——外关
胆 经——光明 肝 经——蠡沟
任 脉——鸠尾 脾之大络——大包
督 脉——长强
2.背俞穴
概念:脏腑之气输注于背部的腧穴,
用于脏腑病症的诊断和诊疗
七、经外奇穴
夹脊穴:T1~L5棘突下旁开0.5寸
复习思考题
1、经络系统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2、十二经脉的命名和分布规律?
3、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和流注 秩序?
4、十二经脉表里络属关系是什么?
5、经络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6、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的比较?
7、腧穴的定位方法及分类?
8、《四总穴歌》的内容和意义?
刺灸法
一、刺法
亦称针刺法,是用金属制成的针具,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腧穴,通过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达到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针刺的工具
砭石——九针——现代针具
(主体是不锈钢,尾部铝丝)
2、针灸前的准备
针具的选择
体位的选择
3、进针法
指切进针法:适用于短针的进针
夹持进针法:适用于长针的进针
舒张进针法:适用于皮肤松弛部位的腧(shu)穴
提捏进针法:适用于皮肉浅薄的部位的腧穴
4、针刺的角度与深度
角度
——针刺角度是指进针时针身与皮肤表面所构成的夹角
直刺 斜刺 平刺(横刺)
深度
——针刺的深度是指针身刺入皮肉的深浅
5、行针及补泻
行针亦名运针,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为了使之得气,调节针感以及进行补泻而行施的各种针刺手法。
得气亦称针感,是指将针刺入腧穴后所产生的经气感应。 受针者觉得针刺部位有酸、麻、胀等感觉,医者在刺手上也会感觉到有针下沉重、紧涩的现象。
基本行针手法及补泻手法
提插法:
捻转法:
辅助手法:循法、刮柄法、弹柄法、搓柄法、摇柄法、震颤法等。
临床常用的有提插补泻、捻转补泻、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平补平泻等。
6、留针与出针
留针:
出针:
7、异常情况的处理及预防
晕针
滞针
弯针
断针
血肿
8、针刺注意事项
- 过于饥饿、疲劳、精神高度紧张者、不宜针刺;体质虚弱者,刺激不宜过强,尽可能采取卧位
- 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上下腹部、腰骶部以及一些能引起子宫收缩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时,头顶部腧穴不宜针刺。
- 避开血管针刺,防止出血。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病人,不宜针刺。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 对胸、胁、腰、背脏腑所居之处的腧穴,不宜直刺、深刺。
- 针刺眼区和项部的风府、哑门等穴以及脊椎部的腧穴,要注意掌握一定的角度,不宜大幅度的提插、捻转和长时间的留针,以免伤及重要组织器官,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
- 对尿潴留等患者在针刺小腹部腧穴时,应掌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等,以免误伤膀胱等器官出现意外的事故。
二、灸法
1.概念
灸法是用干艾叶捣制成艾绒,然后做成艾炷或艾条,点燃后在腧穴上熏灼,通过温热刺激,起到行气通经、活血逐瘀、回阳救逆、防病保健等作用,以防治疾病的方法。
2.常用的灸法
艾炷灸
A.直接灸
B.间接灸
艾卷灸
温针灸
3.适用范围及禁忌症
适用:慢性病、虚证、风寒湿邪所致病症
忌用:实证、热证
禁用:头面部,孕妇腹部、腰骶部
三、火罐
- 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烧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之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产生刺激,使被拔部位的皮肤充血、淤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
- 拔罐多用于治疗风湿痹痛,感冒咳嗽,胃痛,腹痛,泄泻等。
- 在临产,根据病情需要,在运用火罐时还有走罐、闪罐、刺血(刺络)拔罐等方法。
- 玻璃罐、竹罐、陶罐
注意事项:
- 拔罐时要选择适当体位和肌肉丰满的部位。
- 拔罐时要根据所拔部位的面积大小而选择大小适宜的罐。
- 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灼伤或烫伤皮肤。
- 皮肤有过敏、溃疡、水肿及大血管分布部位,不宜拔罐。高热抽搐者,以及孕妇的腹部、腰骶部位,不宜拔罐。
四、针灸治疗
(一)治疗作用
- 疏通经络 疏通经络是针灸治病最主要、最直接的作用。
- 扶正祛邪 扶正祛邪是针灸治病的根本法则和手段。
- 调和阴阳 调和阴阳是针灸治病的最终目的
(二)治疗原则
古人对针灸的治疗原则曾作过深刻的概括,如《灵枢·经脉》篇说:“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 阴阳——阳证宜针用泻法,或用疾刺法或刺出血。阴证宜用补法,用灸,宜留针。
- 表里——表证针灸宜浅刺疾出。里证宜深刺久留。
- 寒热——寒证可用留针或用补法,或用灸法,或针灸并用。热证宜疾刺出血,用泻法,不用灸法。
- 虚实——虚证针用补法,或针灸并用。实证针用泻法或出血,以泻实邪。
(三)选穴原则
近部取穴
远道取穴
随症取穴
(四)常用配穴法
本经配穴法
表里配穴法
前后配穴法
上下配穴法
治疗疾病
(一)中风后遗症
病因
- 内虚邪中:真气不足,脉络空虚,外风乘虚侵袭。
- 内风:肝阳偏亢,心火旺盛或湿痰生热,导致肝阳化风,气血并逆,上扰清窍。
症状
- 中经络:半身不遂,肌肤不仁,舌强语蹇,口眼歪斜。
- 中脏腑:突然昏仆,神志昏昧
闭证:口噤不开,面赤握拳,二便干结
脱证:面色苍白,目合口张,手撒汗出,二便失禁。
治疗
一、中经络
传统观念“治痿独取阳明”。
上肢——肩 髃、曲池、合谷
下肢——环跳、足三里、解溪
言语不利——哑门
口眼歪斜——地仓
二、中脏腑
1、闭证
水沟 太冲 十二井 劳宫
2、脱证
关元 神阙(隔盐灸)
(二)面瘫
一、病因
脉络空虚,风邪外袭,经气阻滞,筋脉失养所致
二、症状
发病突然,晨起多见。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不能作蹙额、皱眉、闭眼、鼓腮等动作,口角向健侧歪斜,患侧的额纹、鼻唇沟变浅或消失
三、治疗
风池 翳风 阳白 四白 地仓 合谷
(三)颈椎病
一、病因
外感风寒
外伤
慢性劳损
二、临床症状
颈、肩、背部疼痛,颈椎各方向活动受限
可以伴有头晕、耳鸣、恶心、上肢麻木等症状
三、治疗
常用腧穴:风池、颈夹脊、肩外俞、肩三针
(四)落枕
一、病因
睡姿不当、或风寒侵袭项背、或运动失度,致局部脉络受损而致
二、症状
头向患侧倾斜,一侧项背有牵拉痛,并向肩或上臂放射,颈部活动受限
三、治疗
落枕穴
(五)漏肩风
一、病因
外感风寒湿邪、过度劳累、慢性劳损
二、症状
早期以疼痛为主,可向颈及上臂放射,以静止痛为特征。后期以功能障碍为主。
三、治疗
肩髃 肩髎 肩前(肩三针) 阿是穴
上臂痛:臂臑 曲池 肩胛痛:天宗
(六)腰痛
一、病因
- 寒湿型:感受风、寒、湿邪,经络之气阻滞。
- 肾虚型:操劳过度,精气耗损
- 劳损型:新感外伤有陈伤累积,经脉受损,瘀血阻滞。
二、症状
1、寒湿型:腰部重痛酸麻,俯仰转侧不
利,遇阴雨天加剧。
2、肾虚型:隐隐作痛,腰腿酸软乏力,
神疲头晕。
3、劳损型:多有诱发因素,腰部僵硬,
痛处固定,活动时加重。
三、治疗
肾俞 大肠俞 腰夹脊 阿是穴
寒湿型:腰眼
肾虚型:太溪
劳损型:气海俞
伴下肢不适:环跳 承扶 承山 风市 阳陵泉
对肾虚型可加灸,其余两型可加拔火罐。
(七)头痛
一、病因
- 风邪袭络:气血不和,经络阻遏,因气候突变或遇风邪而头痛
- 肝阳上亢:肝郁气滞不畅,因情志激动,肝胆之风循经上扰而致头痛
- 气血不足:髓海精气不充,因劳累或用脑过度而致
二、症状
- 风邪袭络:痛势阵作,如锥如刺,痛在巅顶或满头皆痛,其痛无定处,反复发作,又名“头风”
- 肝阳上亢:头痛目眩,以头颞侧巅顶为重,心烦善怒,面赤口苦
- 气血不足:痛势较缓,头目昏重,面色不华,神疲乏力
三、治疗
1、风邪袭络
巅顶部——百会 通天 行间 阿是穴
前头部——上星 头维 合谷 阿是穴
颞侧部——率谷 太阳 侠溪 阿是穴
后头部——后顶 天柱 昆仑 阿是穴
2、肝阳上亢——风池 百会 行间
3、气血不足——气海 肝俞 肾俞 足三里
(八)喘证
- 寒喘:喘急胸闷,咳嗽咯痰稀薄+寒象
- 热喘:喘促气粗,咯痰黄稠不爽+热象
列缺、尺泽+风门、肺俞
合谷+定喘、肺俞+膻中 - 虚喘:肺--气息短促,动则汗出,语言无力
肾--喘促日久,动则喘甚,汗出肢冷
腰膝酸软
太渊、肺俞、膏肓+ 脾俞、太白(肺)
+ 肾俞、关元(肾)
(九)胃痛
1.饮食停滞:①脘腹胀满,嗳腐吞酸;②大便不爽,
吐食或矢气后痛减;
天枢+足三里、内庭
2.肝气犯胃: ①胃脘胀闷,痛连两胁; ②嗳气泛酸;
中脘、内关+足三里、阳陵泉
3.脾胃虚寒: 胃痛隐隐,喜暖恶寒,按之痛减
中脘+脾俞、胃俞+足三里
(十)尿潴留
1.湿热下注:少腹拘急涨痛、尿少热赤+热象
中极、膀胱俞+阴陵泉、三阴交
2.肾气不足:排尿无力,淋漓不尽,欲劳则发
关元、气海+肾俞、命门+太溪
(十一)痛经
1.实证:
①行经不畅,腹胀痛拒按,痛连胸胁,烦躁易怒;
气海、中极+三阴交、太冲
②行经不畅,腹刺痛拒按,经色暗紫或夹有血块,血出痛减
中极、次髎+血海、地机、太冲
2.虚症:经后痛势绵绵,喜按喜温,量少色淡+虚象
关元、大赫+肾俞、命门+足三里
思考题
- 常用进针法和行针的基本手法
- “晕针”的常见原因及处理?
- 常用的灸法有哪些?
- 针灸的治疗作用和治疗原则?
- 中风后遗症等病症的病因、症状、针灸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