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感染


概念

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获得性感染
(hospital infection,HI; nosocomial infection,NI)
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获得而于出院后发病的感染。

三间分布

地区分布

—— 级别愈高的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愈高

时间分布

—— 可长年发生,无周期性及明显的季节性分布

人群分布

年龄——婴幼儿及老年人的感染率最高
性别——无差异
病种——不同疾病有明显差异危险因素

类型

外源性感染(交叉感染)

病原体来自于患者体外,通过一定的媒介传给患者而引发感染。可散发,也可暴发,可预防和控制。

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

病原体存在于患者自身体内,由于机体抵抗力下降,细菌易位或菌群失调而引发感染。呈散发性,难以预防和控制。
image.png

危险因素

宿主因素

免疫力低下、新生儿、老年病人、基础疾病(如:肝炎肝硬化、肺结核、烧伤、癌症、血液病、糖尿病等)。

病原体因素

条件致病菌为主耐药菌株和医院感染圈形成。

诊疗因素

血液及其制品、 侵袭性操作(插管、气管切开、引流、内镜、透析疗法等)、免疫抑制剂、激素、化疗、放疗、呼吸机、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等。

环境因素

高危科室(产科新生儿室、儿科、外科、血液内科等),消毒隔离设施(消毒供应室、传染病房)、医院建筑、营养室。

病原学特点

➢ 病原体种类:包括条件致病微生物、致病微生物,主要是条件致病微生物(G-细菌:55%,真菌:16%),并且有明显变化的趋势。
多重耐药性细菌占大多数。
➢ 病原体中大部分为人体正常菌群、真菌、病毒,可为定植的致病菌、L型细菌、质粒或发生细菌易位、菌群失调(症)。
image.png

流行病学特点

(一)感染源

外源性:有感染的病人,病原携带者,环境储源、动物感染源。
内源性:正常菌群、感染或定植的病菌。

(二)感染途径

➢ 接触传播(直接、间接)
➢ 空气传播
➢ 医源性传播:各种诊疗、护理措施及其用品,尤其是医源性经血液传播。
➢ 消化道传播:水、食物。
➢ 生物媒价传播:动物、昆虫。
➢ 自身感染传播

(三)易感人群

新生儿、老年病人、有基础疾病的病人及医院工作人员系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

临床表现

特点

➢ 易被原发病和基础病所掩盖。
➢ 反应性不同。
➢ 免疫功能严重低下者,胸片无病变,活检才发现病原体。
➢ 曾接受抗菌治疗,炎症表现轻化和不典型。
➢ 易为复数菌和混合菌感染,抗生素应用中可出现二重感染,临床表现复杂。

分类

下呼吸道感染 输血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 透析相关性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 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
败血症 器官移植后感染

下呼吸道感染 23%~42%

➢ 易感人群:
老年人、婴幼儿、血液病患者、骨髓移植和心肺移植患者、重症监护患者
➢ 病原体:革兰阴性杆菌、表皮葡萄球菌、真菌
➢ 侵入途径:
口咽部细菌下移、吸入污染的气溶胶、继发于菌血症、侵入性操作、胃液反流

手术部位感染25%

➢ 表浅切口感染
➢ 深部组织切口感染
➢ 器官间隙感染

导管相关感染

各种侵袭性诊疗措施的使用是医院感染发生率增高的重要原因
➢ 留置导尿——尿路感染
➢ 静脉插管——真菌性败血症
➢ 气管插管——肺部感染

败血症

分类:

➢ 原发性:找不到感染灶或经输血输液、血液透析引起。
➢ 继发性:有原发感染灶。

病原菌:

➢ 革兰阴性杆菌:50%
➢ 金葡菌:新生儿败血症
➢ 表皮葡萄球菌:静脉导管感染
➢ 聚团肠杆菌、沙雷菌、真菌:输血、输液
➢ 厌氧菌:9%~14%

输血感染

➢ 可经输血感染的病原微生物
艾滋病病毒、乙型丙型肝炎病毒、巨细胞病毒、细菌、弓形虫、丝虫、疟原虫、立克次体、梅毒螺旋体
➢ 感染与输注量、输注次数、受者免疫状态、血的成分有关
➢ 潜伏期短,临床表现偏重

透析相关性感染

➢ 腹膜透析——腹膜炎
➢ 血液透析——动静脉瘘感染、菌血症和病毒性肝炎
➢ 病原菌——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阴性杆菌、白色念珠菌、肝炎病毒

细菌性脑膜炎、脑室炎

➢ 见于脑外科手术、腰椎穿刺、败血症、脑脊液漏
➢ 头痛、呕吐及病理征不明显
➢ 检测脑脊液中糖、C反应蛋白、细菌培养
➢ 应用能透过脑脊液的药物

器官移植后感染

感染是移植后死亡的主要原因

诊断

下例属于医院感染:
➢ 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小时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自入院时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
➢ 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其它部位新的感染(除外脓毒血症迁徙灶),或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来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 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
➢ 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等的感染。
➢ 医务人员在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
下例不属于医院感染:
➢ 皮肤粘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 由于创伤或非生物性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

治疗

➢ 积极治疗原发病和局部病灶引流
➢ 尽早获取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指导选药
➢ 及早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原则上用杀菌药
➢ 治疗一周不见效,考虑真菌感染可能
➢ 加强支持

控制外源性感染

➢ 建立健全管理组织及制度,教育培训人员,努力提高医护人员的医德素质。
➢ 提高医院消毒隔离工作质量,切断传播途径。
➢ 控制感染源,保护易感人群。
➢ 控制传播途径,如严格输供血制度、饮食饮水卫生、污水污物无害化处理等。
➢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在应用抗菌药物前,应尽可能查明病原,及时、正确采集和运送临床标本,分离鉴定病原菌后必须作细菌药物敏感试验,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的种类。
➢ 严格掌握侵入性医疗器械的适应症、消毒灭菌和正规操作制度
➢ 免疫调节治疗——增加患者机体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