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neonatal septicemia)
是指病原体侵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并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病原体:细菌、霉菌、病毒或原虫
流行病学
发生率:
约占活产婴儿的 1 ‰~10 ‰
极低体重儿可高达 15-20 %
长期住院者可更高达 30 %
病死率
5 %~10 %
病原学
我国
——葡萄球菌(最常见)、大肠杆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GBS)在我国逐渐增多!
发达国家
——B族溶血性链球菌
发病机制
◆细菌的毒力
◆数量
◆入侵方式
◆入侵时间
◆新生儿当时的免疫状态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
1、屏障功能差
2、淋巴结发育不全
3、补体激活能力差
4、中性白细胞量少、功能差
5、白介素低、细胞因子少
特异性免疫功能
①新生儿体内IgG主要来自母体,且与胎龄相关,胎龄越小,IgG 含量越低,因此早产儿更易感染;
②IgM 和 IgA 分子量较大,不能通过胎盘,新生儿体内含量很低,因此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易感;
③由于未曾接触特异性抗原,T细胞为初始T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能力低下,不能有效辅助 B 细胞、巨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其他细胞参与免疫反应。
发生败血症的高危因素
⚫ 母亲产时发热(OR=4.1 CI=1.2-13.4)
⚫ 反复阴道检查(OR=2.9 CI=1.1-8.0)
⚫ GBS败血症中,难产或产妇发热占49%
⚫ 破膜时间过长,≥18小时(79%)
⚫ 早产儿和低体重儿
感染途径
产前感染
- 母菌血症或其它感染
- 病原菌经胎盘感染胎儿
- 产道细菌上行→局部绒毛膜羊膜炎→细菌扩至羊膜腔→胎儿吸入染的羊水
产时感染
- 抽羊水
- 产钳损伤皮肤粘膜
- 急产或助产时消毒不严
- 气管插管
- 胎儿头皮取血
- 胎膜早破污染羊水,宫内窘迫、产程延长,胎儿在宫内或产道吸入污染的羊水
生后感染
——是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病因
皮肤、呼吸道、脐部、消化道
静脉留置针、吸痰、暖箱内水箱中的水、机械通气、医务人员的手
分类
早发型
生后7天内发病,与围产因素有关
死亡率高
晚发型
出生7天后发病,由水平传播引起
临床表现
全身症状
“六不”
不吃、不哭、不动、体温不升、体重不增、黄疸不退。
局灶症状
脐炎、皮肤疖肿、睑缘炎、中耳炎、甲沟炎等。
中毒症状
休克、 肝脾肿大、瘀点、腹胀、贫血
合并症
脑膜炎、肺炎、腹膜炎、尿路感染、硬肿症、DIC、中毒性心肌炎
实验室检查
细菌学检查
细菌培养
血培养:
- 使用抗生素前严格消毒
- 建议同时作L型菌和厌氧菌培养
脑脊液培养
同时作脑脊液涂片找细菌
尿培养
耻骨上膀胱穿刺
抗原检测
ELISA
基因诊断
非特异性检查
1、血常规:WBC<5×109 或 >20 × 109
BPC<100 × 109
出现中毒颗粒
2、C-反应蛋白 (CRP) 增高
3、降钙素原(PCT) 特异性、敏感性均高
4、白介素6(IL-6)
诊断
确诊
具有临床表现并符合下列任一条:
- 血培养或无菌体腔内培养出致病菌
- 如果血培养出条件致病菌,则必须与另次(份) 血、或无菌体腔内、或导管头培养出同种细菌
临床诊断
具有临床表现且具备以下任一条
- 非特异性检查≥2 项。
- 血标本病原菌抗原或DNA检测阳性。
治疗
◆ 合理选择抗生素:根据药敏结果
◆ 早期、足量、静脉联合给药
疗程: G +菌2周;G -菌3周
至少10~14天;
重症和化脑可延长疗程
并发症治疗
休克 DIC 硬肿
呼衰 惊厥 黄疸
局部病灶处理
支持疗法
1、补液、纠酸,维持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2、保证热卡供给
3、保暖
4、纠正低氧血症
5、免疫疗法:静脉丙球(IV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