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


概述

➢ 菌痢由志贺菌属(genus shigella)引起的肠道传染病,又称志贺菌病(shigellosis)
消化道途径传播
➢ 受累部位:直肠、乙状结肠
➢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为主要,可伴发热与全身中毒症状
➢ 严重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 急性期数日即愈、少数迁延不愈成为慢性或反复发作
➢ 终年散发,夏秋季常见
➢ 病后免疫力差

病原学

形态

➢ 肠杆菌科-志贺菌属
➢ G-杆菌
➢ 有菌毛
➢ 无鞭毛(无动力)
➢ 无荚膜及芽胞

培养

需氧、兼性厌氧
image.png

致病力

image.png

抵抗力

image.png

流行病学

流行特征

集中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水源安全
我国发病率显著高于发达国家
全年发病,夏秋季多发,各地发病差异不大

传染源

急、慢性菌痢病人
带菌者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
免疫力持续时间短、无交叉保护性免疫、易重复感染

发病机制

决定因素

细菌数量、细菌致病力/人体抵抗力

定殖

image.png

产毒

image.png

内毒素

image.png

外毒素

细胞毒:脓血便
肠毒:腹泻
神经毒:腹痛及里急后重(乙状结肠)
外毒素→抑制蛋白质合成→出血性结肠炎、溶血尿毒综合症(hemolytic uremic syndrome, HUS)

发病特点

➢ 侵袭与定殖
➢ 内毒素
发热和毒血症
全身小血管痉挛→急性微循环障碍
➢ 外毒素→细胞坏死、腹痛与腹泻

病理解剖

病变部位

➢ 直肠、乙状结肠为主
➢ 严重者累及:
全结肠
回盲部
回肠末段

典型表现

急性期:

卡他性炎→假膜性炎→浅溃疡→愈合
基本病理变化:弥漫性纤维蛋白渗出性炎症+坏死上皮细胞→伪膜→脱落→溃疡(地图状)

慢性期:

反复炎症与修复→增生→息肉与疤痕形成→肠粘膜水肿、肠壁增厚、肠腔狭窄

中毒性

➢ 中毒性:内毒素作用,更与个体反应有关
➢ 突出病理改变(大脑及脑干)→小血管内皮损伤,通透性,造成组织水肿→ 弥漫性水肿、神经细胞变性
➢ 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 肾上腺皮质→出血、萎缩
➢ 结肠→病变轻微

临床表现

概述

➢ 潜伏期:1-4d(短至数小时,长至7d)
➢ 症状表现:
• 潜伏期长短和临床症状轻重与患者年龄、抵抗力、细菌数量、毒力及菌型有关
• 痢疾志贺菌:症状较重,病程较长,预后大多良好
• 宋内志贺菌:症状较轻
• 福氏志贺菌:易转为慢性

分型

image.png
(需要记忆)

急性菌痢

普通型(典型)-均典型

➢ 起病方式:急性起病
➢ 症状:毒血症状(寒战高热、头痛、乏力、食欲减退)和胃肠道症状(腹痛、腹泻,10至数十次,便量少、稀水样至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
➢ 体征:肠鸣音亢进、左下腹压痛
➢ 病程:1-2周,少数迁延转为慢性

轻型(非典型)-均轻

症状:全身毒血症和肠道症状均轻
(腹泻<10次/d,有轻微腹痛,有粘液但无脓血)
体征:少,轻微左下腹压痛。
病程:3~7日痊愈,少数转为慢性

重型-均重

➢ 人群:老年、体弱、营养不良者
➢ 起病方式:急性
➢ 症状:毒血症状与肠道症状均重
(高热,可致中毒性休克;腹痛及里急后重明显,腹泻>30次/d,稀水脓血便,可致严重水电解质失衡和酸中毒)
➢ 体征:后期出现严重腹胀及中毒性肠麻痹

中毒性菌痢-一重一轻

(请知道一重一轻指的是什么)
➢ 人群:以2-7岁儿童多见、成人偶见
➢ 起病:急骤
➢ 症状:严重中毒症状(高热等严重毒血症状、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为主,可有嗜睡、昏迷及抽搐,迅速发生循环和呼吸衰竭),但肠道症状很轻甚至缺如

中毒性菌痢分型

休克型(周围循环衰竭型)

主要表现为感染性休克

脑型(呼吸衰竭型)

脑血管痉挛、脑缺血缺氧-脑水肿和脑疝
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
严重脑病为主、病死率高

混合型

兼有上两型的表现,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很高(>90%)

慢性菌痢

➢ 定义: 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2月
➢ 疾病慢性化原因:
• 病原菌因素:耐药菌株,福氏志贺菌
• 患者因素:营养不良或免疫功能低下(IgG↓)、原有消化道慢性病
• 治疗因素:治疗不及时或不彻底

慢性迁延型(最多见)

急性菌痢发作后,迁延不愈
腹痛、腹泻、稀粘液便或脓血便
左下腹压痛,可扪及增粗乙状结肠

急性发作型

有慢性菌痢史
劳累、饮食不慎等诱发,间断发生
可出现急性腹痛、腹泻、脓血便
发热常不明显

慢性隐匿型(最少见)

有急性菌痢史
无明显临床症状
大便培养可(+)
肠镜检查有炎症甚至溃疡

实验室检查

一般检查

血常规:

急性期:白细胞↑、中性粒细胞↑
慢性期:贫血(血色素↓)

大便常规:

常规镜检:粘液脓血便
白(>15个/HP)、红、巨噬细

病原检查

细菌培养

标本:抗菌药物使用前采样,取脓血部分,早期多次送检,如培养(+),应做药敏
确诊: 大便培养(+)

特异性核酸检测

基因探针、PCR(灵敏度高,特异性强,快速简便)

免疫学检查

优点—早期快速诊断
缺点—易假阳性

并发症

➢ 志贺菌菌血症
➢ 溶血性尿毒综合征
➢ 关节炎:急性期或恢复期偶并发
➢ 瑞特(Reiter)综合症:眼炎、尿道炎、关节炎

后遗症

神经系统后遗症
多见于小儿脑型中毒型菌痢,耳聋、失语、肢体瘫痪

诊断

概述

诊断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
➢ 流行病学:夏秋季,不洁饮食或菌痢患者接触史
➢ 症状体征:
急性菌痢:有菌痢症状及体征
慢性菌痢:急性菌痢史,病程>2月未愈
中毒性:儿童多见,高热、意识障碍及呼吸循环衰竭,胃肠道症状轻或无
➢ 确诊:粪培养-痢疾杆菌

急性菌痢

1、急性发作之腹泻(除外其他原因腹泻),伴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便或粘液便、左下腹有压
2、白细胞(脓细胞)>15/高倍视野,可以看到少量红细胞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确诊:具备1、3项。

中毒性菌痢

1、发病急、高热、呈全身中毒为主的症状
2、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惊厥、烦燥不安、嗜睡或昏迷;或有周围循环衰竭症状,如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速、血压下降或有呼吸衰竭症状
3、起病时胃肠道症状不明显,但用灌肠或肛门拭子采便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脓细胞)
4、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3项。
实验确诊:具备1、2、4项。

慢性菌痢

1、过去有急性菌痢病史
2、多次典型或不典型腹泻,病程2个月以上者
3、粪便细菌培养志贺氏菌属阳性
临床诊断:具备1、2项
实验确诊:具备1、2、3项

鉴别诊断

image.png
(暗红色、果酱样、腥臭味)
(阿米巴肝脓肿)

其他细菌性肠道感染:

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
空肠弯曲菌肠炎
气单胞菌
依靠临床表现和粪便镜检常难鉴别,需用特殊培养基在微需氧环境中分离病菌

细菌性胃肠型食物中毒

进食沙门菌、金葡菌、副溶血弧菌、大肠埃希菌病原菌或所产生的毒素引起
进食同一食物集体发病
里急后重少见
粪便镜检白细胞<5个/高倍视野
确诊有赖粪便或呕吐物或可疑食物检出细菌(主要是沙门氏菌)

急性肠套叠

多见于小儿,腹部可扪及包块

急性坏死性出血性小肠炎

多见于青少年,常有全腹压痛及严 重腹胀,大便培养无志贺菌生长

流行性乙型脑炎

脑型与流行性乙型脑炎鉴别:
相似:发病季节、年龄、高热、惊厥相似
区别:菌痢:病程凶猛,早期出现休克和呼衰,粪检有脓细胞
乙脑:发展略缓,休克少见,脑脊液特异性IgM(+)

其它感染性休克

休克型与其他感染性休克鉴别:
常有原发病灶、血培养(+)

慢性菌痢的鉴别诊断:

1直肠癌及结肠癌:
2血吸虫病:有疫水接触史,常伴肝肿大
及血嗜酸性粒细胞↑,粪便孵化与直肠
粘膜活检压片(+)
3溃疡性结肠炎:常伴其它自身免疫性疾病,抗菌痢治疗无效

预后

影响因素
➢ 全身免疫状态:年老体弱、婴幼儿及免疫功能低下,并发症多,预后严重
➢ 临床类型,中毒性菌痢病死率较高
➢ 菌型
➢ 及治疗是否及时、合理

治疗

急性菌痢

➢ 一般治疗:隔离 休息 流食
➢ 抗菌治疗
选用敏感抗菌素(药敏试验):喹诺酮类、头孢曲松、黄连素
➢ 对症治疗
补液(丢失量+生理需要量,口服为主,脱水明显时静脉补液)
降温、解痉
激素

中毒性菌痢

对症治疗

➢ 降温与止惊
➢ 休克型:扩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主要为低排高阻性休克,654-2,多巴胺)、保护重要脏器功能、激素及抗DIC
➢ 脑型:物理降温、冬眠合剂、甘露醇脱水、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激素、防治呼吸衰竭

抗菌治疗

➢ 药物选择同急性菌痢,可用环丙沙星、左氧、第三代头孢菌素
➢ 先静脉,好转后改用口服

慢性菌痢

一般治疗

➢ 注意生活规律、锻炼、避免劳累
➢ 注意饮食
➢ 积极治疗可能存在的慢性消化道疾病或肠道寄生虫病

抗菌治疗

➢ 依细菌药物敏感试验选有效抗菌素
➢ 联合用药或交叉用药连续治疗2个疗程
➢ 局部灌肠 qN×10-14天

对症治疗:

➢ 镇静、解痉
➢ 调整肠道菌群

预防

管理传染源

急性病人应隔离、消毒和彻底治疗,隔日1次大便培养,连续2次(-)才可解除隔离

切断传播途径

饮食与饮水卫生

保护易感人群

WHO报告尚无获准生产的有效疫苗
口服活菌苗
F2a型“依链”株
作用 刺激肠道分泌性IgA↑
免疫期 维持6-12个月,不同型之间无保护


1.细菌性痢疾的发病机制
2.临床特征
3.诊断要点
4.治疗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