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2-描述性研究
汇总(要学什么)
• 现况研究两种类型:普查、抽样调查
• 抽样调查基本原则:随机化抽样、合理样本量
• 常见抽样方法:单纯随机、系统、分层、整群、多级
• 描述性研究的概念、特点和用途
• 生态学谬误
概述
描述性研究描述人群中疾病或健康状况及暴露因素的分布特征,进而获得病因线索,提出病因假设
它既是流行病学研究工作的起点,也是其他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基础
描述性研究的特点:(袖手旁观、提供线索)
1、不干预
2、不设对照
3、不做因果推断
描述性研究用途:
1、寻找病因线索
2、趋势分析:监测人群健康,卫生管理者很重要
3、规划:卫生规划
描述性研究的优点和缺点:
优:数据现成,成本低高效,不干预,少伦理问题
缺:后此谬误,错误的病因推论
后此谬误:在此之后发生,因之必然由于此
描述性研究的类型:
关注个体研究
• 病例报告
• 病例系列报告
• 个案研究
• 现况研究
• 历史资料分析
• 随访研究
关注群体的研究
生态学研究
1、病例报告(case report)
医学文献最小发表单位。临床上观察力敏锐的医生报告某个或少数不同寻常的疾病和关系
2、病例系列分析(case series analysis)
在一个报告中报告数个案例
3、个案研究(case study)
又称个案调查或病家调查,是指对个别发生的病例、病例的家庭及周围环境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该患者的患病的“来龙去脉”)
现况研究
现况研究是指在特定时间内,对特定范围内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有关变量(因素)与疾病或健康状况分布特征的方法
- 因所收集的有关疾病或健康之间的资料既不是过去暴露史,又不是随访调查所得的结果,而是调查当时所获得的资料,故称它为现况研究。
- 因为所用的指标主要是患病率,故又称患病率调查(prevalence survey)
- 在某一时点或一个短暂时间内收集资料,故称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study)
现况研究作用
- 了解目标人群中疾病的流行水平和分布特征
- 提供疾病病因线索
注意:在病因分析中只能对病因提出初步线索,而不能得出有关 病因因果关系的结论。 - 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 评价疾病监测、防治效果
- 确定某些生理指标的参考值范围
现状研究种类
(1)普查
是指在特定时点或时期、特定范围内的全部人群均为研究对象的全面调查
• 开展普查时必备的条件
1.有足够的人力、物质和设备用于发现病例和及时治疗。
2.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
3.疾病的检验方法操作技术不很复杂,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
• 普查的目的
1.了解人群健康水平及疾病的基本分布
2.确定各项生理指标
3.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某些需要普查普治的疾病,如宫颈癌普查普治
优点:
1. 能早发现、早诊断病人;
2. 无抽样误差;
3. 可普及医学卫生知识
缺点:
1. 工作量大,需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高
2. 对象众多,难免漏查对象
3. 不适用于患病率很低的疾病
4. 只能获得患病率资料,不能获得发病率资料
(2)抽样调查
随机抽取某研究人群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人(样本),以样本信息估计总体特征(该人群的患病率或某些特征)的调查方法
原则:随机化、样本量适当
优点:(1)省时间、省人力、物力
(2)调查范围小,调查工作易做得细致
缺点:
(1)设计、实施和资料分析都比较复杂
(2)重复和遗漏不易发现
(3)不适用调查变异过大的资料
(4)患病率很低的疾病,小样本不能提供足够的信息
现状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调查目的和类型
为了某种疾病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普查
例如,我国各地进行的妇科病普查
- 有利于妇女常见病的防治,防止性病传播和蔓延
- 有利于降低肿瘤患者死亡率,通过普查可以早期发现危害较大的恶性肿瘤, 如宫颈癌、乳腺癌、卵巢癌等,做到早诊断早治疗,提高患者治愈率和存活率
- 有利于优生优育,普查可以发现妊娠的高危因素。
- 有利于宣传妇女卫生科普知识,增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
仅需了解某疾病或健康状况的分布情况—抽样调查或普查
(二)确定研究对象
• 根据研究目的选定目标人群
• 建立研究对象的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纳入标准)
是依据研究目的确定的目标人群,也就是我们想将研究结果外推应用的人群,明确入选标准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对象的代表性
1、对于病情、疾病亚型、病程的规定
2、对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的规定
3、对职业、居住地、个人嗜好状况的规定
4、对既往疾病、伴随疾病的规定
排除标准
根据研究目标、受试者具体情况、伦理和社会学原因,从研究中剔除部分受试者的指标或标准
1、排除不同意参加者
2、排除弱势群体。如妊娠妇女、儿童青少年等
3、排除生理病理状况不佳者,如已知有肾损伤的干预措施,肾功能不好的患者不宜纳入研究
4、排除不能合作者
5、排除服用禁忌药物者
6、排除难以随访者
(三)确定样本含量和抽样方法
一、样本含量
——样本不宜过大或过小
1、样本量的决定因素:
1)预期现患率
(P越大,样本量越小)
2)调查结果的精确度:容许误差d
(d越大,样本含量越小)
3)假阳性错误(第一类错误α)
(α越小,显著性水平要求越高,样本含量越大)
2、样本量计算公式
二、抽样方法
(1)单纯随机抽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
是最基本的抽样的方法,是其他抽样方法的基础。
• 具体方法:抽签法、随机数字表法
• 即先将被研究对象编号,再用随机数字表或抽签、摸球、电子计算机抽取等进行抽样。
优点:简便易行。
缺点:在抽样范围较大时,工作量太大难以采用;抽样比例较小而样本含量较小时,所得样本代表性差
(2)系统抽样(systematic sampling)
• 机械地每隔若干单位抽取一个单位
• 例如,拟选一个5%的样本(即抽样比为1/20),可先从1~20间随机选一个数,设为14,这就是选出的起点,再加上20,得34,34加 20得54, ……。这样,14,34,54,74,94就是第一个100号中入选的数字,以后依次类推。
注意:系统抽样代表性较好,但必须事先对总体的结构有所了解才能恰当地应用。
适用现成编号的资料,不适用于有周期性或规律性的资料
(3)分层抽样(stratified sampling)
(4)整群抽样(cluster sampling)
将总体分成若干群组,抽取其中部分群组作为观察单位
注意:
抽样单位不是个体而是群体,如居民区、班级、连队、乡、村、 县、工厂、学校
抽到的样本包括若干个群体,对群体内所有个体均给以调查。
群内个体数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
(5)多级抽样(multistage sampling)
又称多阶段抽样。这是大型调查时常用的一种抽样方法。 是上述各种方法的结合
抽样方法:
从总体中抽取范围较大的单元,如省(一级抽样)
从一级单元中抽取范围较小的单元如市、县(二级抽样)
依此类推…
(四)确定研究内容和资料收集方法
• 根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内容:
– 人口学特征(性别、年龄、教育程度、职业、民族…)
– 各种暴露资料和疾病患病资料(身高体重、血压、吸烟饮酒史、疾病史、服药状况、检查情况…)
• 资料收集的方法:
– 现况调查常用的方法有面访、信访、电话访问、自填式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等,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还出现了网上调查等新的调查方法。
现况研究数据分析
• 现况研究所得资料,可按下列步骤进行整理分析:
1. 检查与核对原始资料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填补缺漏,删去重复,纠正错误。
2. 对疾病或健康状态按已明确规定好的标准,将全部调查对象分组归类。
3. 将疾病的现况研究资料按人群、时间、地区分布整理,计算相应指标值,比较其差异,并进行统计学检验以及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联强度
现况研究常见偏倚及其控制方法
偏倚(Bias)
从研究设计、实施、到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各个环节中产生的系统误差,导致研究结果与真实值之间出现差异,从而错误的描述暴露与结局之间的联系,称之为偏倚。
• 选择偏倚
(1)无应答偏倚
(2)幸存者偏倚(“死人不会说话”)
• 信息偏倚
(1)调查对象所引起的偏倚(回忆偏倚、应答偏倚)
(2)调查员偏倚(诊断怀疑偏倚、暴露怀疑偏倚)
(3)测量偏倚
• 混杂偏倚
偏倚的控制
1、严格遵照抽样方法要求,确保随机化原则
2、提高研究对象的依从性和受检率
3、正确选择测量工具和检测方法
4、培训调查员,统一标准和认识
5、做好资料的复查复核工作
6、选择正确的统计分析方法,辨析混杂因素
(PPT上有相关练习题)
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谬误
群体水平上的生态学关联性研究提示的联系线索与该人群中个体的真实情况不符合时,就出现了生态学谬误
生态学研究
生态学相关性研究是在人群中而非个体层面寻求暴露和结局的相关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