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


了解——狂犬病的病因
熟悉——狂犬病传播途径和预防方法、临床表现和诊断要点


定义

——由狂犬病毒 (rabies virus) 所致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常因全身麻痹而死亡。
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hydrophobia)。

病因

主要是由狂犬病毒通过动物传播给人
狂犬病毒为弹状病毒科狂犬病毒属,单股RNA病毒
狂犬病病毒的糖蛋白能与乙酰胆碱结合,决定了狂犬病毒的噬神经性
——可防不可治

流行环节

传染源

——所有温血动物都可携带

传播途径

剥狗皮
呼吸道传播
移植
(直接穿过粘膜接触)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兽医与动物饲养员尤其易感
人被病犬咬伤后发病率为15%-20%
影响发病因素:
image.png

临床表现

潜伏期

• 1~3个月
• 无症状
• 高风险动物暴露后,立即开展暴露后处置是唯一有效的预防手段

起病期

发病到死亡一般不超过5日
分型:狂躁型(2/3)、麻痹型
image.png

诊断

(病史及下列任何一项阳性可确立诊断)
➢ 病毒分离
唾液及脑脊液常用来分离病毒,唾液的分离率较高
➢ 抗原检查
采用皮肤或脑活检行免疫荧光检查。
➢ 核酸测定
采用PCR法测定RNA,唾液、脑脊液或颈后带毛囊的皮肤组织标本检查的阳性率较高。
➢ 动物接种
标本接种于小鼠后取脑组织做免疫荧光试验检测病原体,做病理切片检查Negri小体。
➢ 抗体检查
用于检测早期的IgM,病后8日,50%血清为阳性,15日时全部阳性。血清中和抗体于病后6日测得,细胞疫苗注射后,中和抗体效价可达数千,接种疫苗后不超过1:1000,而患者可达1:10000以上。
image.png

预防

传染源

加强对宿主动物的免疫,为犬类接种疫苗

易感人群

兽医、实验室人员等暴露高风险者,可进行暴露前预防性疫苗接种

传播途径

暴露后急性期伤口

image.png

暴露后立即注射狂犬病血清

image.png

暴露后免疫接种

image.png
image.png

治疗

image.png

小结

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常因全身麻痹而死亡
可防不可治
重点: 狂犬病的预防
难点:暴露后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