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
动脉粥样硬化
临床表现
• 一般表现:脑力和体力衰退,动脉增粗、变长迂曲和变硬
• 主动脉粥样硬化:多数无特异症状,检查、X线、主动脉瘤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见后)
• 脑动脉粥样硬化:缺血可致头痛、眩晕、昏厥,动脉血栓形成或破裂出血可引起脑血管意外,脑萎缩可致痴呆、记忆力减退、精神变态等
• 肾动脉粥样硬化:顽固性高血压,肾功能衰竭
•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
•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
实验室检查
本病尚缺乏敏感而又特异性的早期实验室诊断方法
• 脂质代谢异常
• X-线检查:DSA-->各血管狭窄程度
• 多普勒超声:血流情况
• 放射性核素: 冠心病
• 超声心动图: 冠心病
• 心电图及负荷试验:冠心病
• 新技术:血管内超声,血管镜
• CTA,MRA
防治
一般防治:合理的膳食,控制危险因素(饮食,戒烟限酒,体重),适当的体力劳动和体育活动,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提倡戒烟限酒
药物治疗:
• 调整血脂药物:他汀类,贝特类、依折麦布和PCSK9抑制剂等
• 抗血小板药物:抗血小板黏附和聚集的药物,可防止血栓形成,有助于防止血管阻塞性病变发展,用于预防动脉血栓形成和栓塞
• 溶栓药物和抗凝药物
• 改善心脏重构和预后的药物:如ACEI或ARB等
• 针对缺血症状的相应治疗:如血管扩张剂(硝酸酯类等)及β受体拮抗剂等
手术治疗:血运重建(介入治疗,旁路手术)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一、稳定型心绞痛
定义:
在冠状动脉固定性严重狭窄基础上,由于心肌负荷的增加引起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缺氧的临床综合征
发病机制
当冠脉狭窄或部分闭塞时,其血流量减少,对心肌的供血量相对比较固定
特点
• 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性疼痛或憋闷感觉
• 主要位于胸骨后部
• 可放射至心前区和左上肢尺侧
• 常发生于劳力负荷增加时
• 持续数分钟
• 休息或用硝酸酯制剂后疼痛消失
• 疼痛发作的程度、频度、性质及诱发因素在数周至数月内无明显变化
病生理机制
当冠脉的供血与心肌的需血之间发生矛盾,冠脉血流量不能满足心肌代谢的需要就可以引起心肌缺血缺氧
临床表现
• 心率增快、血压升高
• 表情焦虑
• 皮肤冷或出汗
• 有时出现第四或第三心音奔马律
• 可有暂时性心尖部收缩期杂音,是乳头肌缺血以致功能失调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所致
辅助检查(无创性)
实验室检查:血糖、血脂检查可了解冠心病危险因素;胸痛明显者需查血清心肌损伤标志物。
心电图检查
• 静息时心电图
• 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
• 心电图负荷试验
• 心电图连续动态监测
放射性核素检查
• 核素心肌显像及负荷试验
• 放射性核素心腔造影
• 正电子发射断层心肌显像
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A))
超声心动图
辅助检查(有创性)
冠脉造影
冠脉内超声显像(IVUS)、冠脉内光学相干断层显像(OCT)、冠脉血流储备分数测定(FFR)以及定量冠脉血流分数(QFR)
稳定型心绞痛分级
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心绞痛严重度分级:
I 级:一般体力活动(如步行和登楼)不受限,仅在强、快或持续用力时发生心绞痛
II 级:一般体力活动轻度受限。快步、饭后、寒冷或刮风中、精神应激或醒后数小时内发作心绞痛。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以上或登楼一层以上受限
III 级:一般体力活动明显受限,一般情况下平地步行200m内,或登楼一层引起心绞痛
IV 级:轻微活动或休息时即可发生心绞痛
稳定型心绞痛诊断和鉴别诊断
诊断
• 根据典型心绞痛的发作特点,结合年龄和存在冠心病危险因素,除外其他原因所致的心绞痛
• 发作时心电图,心电图负荷试验,冠脉CTA,冠状动脉造影
鉴别诊断
•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其他疾病引起的心绞痛:包括严重的主动脉瓣狭窄或关闭不全、风湿性冠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炎引起冠脉口狭窄或闭塞、肥厚型心肌病、X综合征等
• 肋间神经痛和肋软骨炎
心脏神经症
• 其他:与反流性食管炎等食管疾病、膈疝、消化性溃疡、肠道疾病、颈椎病等相鉴别
药物治疗
(1)硝酸盐
(2)β阻断剂
(3)钙拮抗药
(4)联合用药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二、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