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第一节 行政组织中的人性及其激发
人性假设与管理理论
1、中国古代的人性观
2、西方人性假设及对应的管理理论
经济人假设
(1)人是由经济诱因来引发工作动机的,目的是获得最大的经济利益;
(2)经济诱因在组织的控制之下,人被动地在组织的操纵、激励和控制之下从事工作;
(3)人以一种合乎更理性的、精打细算的方式行事;
(4)人的情感是非理性的、会干预人对经济利益的合理追求,组织必须设法控制个人的感情。
代表人物有“科学管理之父”泰罗、古典组织理论奠基人法约尔等
社会人假设
(1)人类工作的主要动机是社会需要;
(2)工业革命和工作合理化的结果,使得工作变得单调而无意义,必须从工作的社会关系中去寻求工作的意义;
(3)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影响比正式组织的经济诱因有更大的影响力;
(4)人们对领导者的期望是能承认并满足他们的社会需要。
代表人物有行为科学奠基人玛丽•福莱特、人际关系学说创始人梅奥等。
自我实现人理论
(1)人的需要有低级和高级区别,其目的是为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寻求工作上的意义;
(2)人们力求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实现自治和独立,发展自己的能力和技术,以适应环境;
(3)人们能够自我激励和自我控制,外来的激励和控制会对人产生一种威胁,造成不良后果;
(4)个人的自我实现同组织目标的实现是一致的。
代表人物有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马斯洛等。
复杂人假设
(l)人的工作动机是复杂的,变动性很大;
(2)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
(3)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
(4)一个人是否感到满足,肯为组织尽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
(5)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
代表人物有社会系统学派巴纳德、权变学派约翰•莫尔斯等。
X理论
(美)道格拉斯•⻨⼽雷格:《企业中的⼈性》
1、多数人天生懒惰的,不愿意工作,可能的话总是逃避;
2、多数人没有雄心大志,规避风险,不愿意承担责任;喜欢依赖别人,甘心情愿受他人支配;
3、多数人安于现状,习惯对改革采取抵制态度;易受他人暗示, 常有盲从举动;
4、多数人生来以自我为中心,追求自我利益,因此常常发生个人 与组织之间的目标冲突;
5、人大致可以分为两类,多数是符合上述假设的人,只有少数能 克服感情,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因此,只应由后者承担管理工作。
基于X理论的管理⽅式为:
1、管理人员关心的是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完成任务,他的主要 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监督;
2、管理人员主要是应用职权,发号施令,使对方服从,让人适应 工作和组织的要求,而不考虑在情感上和道义上如何给人以尊重;
3.强调严密的组织和制定具体的规范和工作制度,如工时定额、 技术规程等;
4.应以金钱报酬来收买员工的效力和服从。
Y理论
(美)道格拉斯•⻨⼽雷格:《企业中的⼈性》
1、一般人并不是天性就不喜欢工作的,工作中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就像游戏和休息一样自然。工作可能是一种满足,因而自愿去执行;也可能是一种处罚,因而只要可能就想逃避。到底怎样,要看环境而定。
2、外来的控制和惩罚,并不是促使人们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而努力的唯一方法。它甚至对人是一种威胁和阻碍,并放慢了人成熟的脚步。人们愿意实行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来完成应当完成的目标。
3、人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和组织要求的行为之是没有矛盾的。如果给人提供适当的机会,就能将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统一起来。
4、一般人在适当条件下,不仅学会了接受职责,而且还学会了谋求职责。逃避责任、缺乏抱负以及强调安全感,通常是经验的结果,而不是人的本性。
5、大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在解决组织的困难问题时,都能发挥较高的想象力、聪明才智和创造性。
6、在现代工业生活的条件下,一般人的智慧潜能只是部分地得到了发挥。
对应Y理论,管理方式为
1、管理职能的重点:管理者的重要任务是创造一个使人得以发挥 才能的工作环境,发挥出职工的潜力,并使职工在为实现组织的目标贡献力量时,也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此时的管理者已不是指挥者、 调节者或监督者,而是起辅助者的作用,从旁给职工以支持和帮助。
2.激励方式:对人的激励主要是给予来自工作本身的内在激励, 让他担当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担负更多的责任,促使其工作做出成 绩,满足其自我实现的需要。
3.管理制度:给予工人更多的自主权,实行自我控制,让工人参 与管理和决策,并共同分享权力。
行政组织中的激励
激励,利用各种外在刺激,并通过对象的自我内化, 使对象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心理状态。简言之,即激发动机、形成动力、鼓励行为。
激励的内在机理
激励理论:需要-动机-行为
(1)内容型激励理论
双因素理论
需要层次论
ERG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这些需要可分为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需要的产生由低到高排列,某一层次需要满足了,追求更高层次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
同一时间可能存在多种需要,但总有一种需要占主导地位,即优势需要;
并不是每个人都会产生上述所有五种需要。
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
人的需要按照功能可以分为动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种类型:
激励因素又称为满意因素,与工作本身有关,能够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满意苏, 工作本身带有挑战性,工作的成绩能够得到社会的认可,以及职务上的责任感 和职业上能够得到发展和成长等等。当这些因素得到满足时,员工感到满意, 并且对工作表现出积极的态度。
保健因素又称为不满意因素,与工作条件和环境有关,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监督、工作条件、薪水、地位、安全以及各种人事关系的处理不善。当这些因素不满足时,员工会感到不满和厌恶,但即使满足了也不会对工作产生特别的激情。
不是所有的需要得到满足就能激励起人们的积极性,只有那些被称为激励因素的需要得到满足才能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不具备保健因素时将引起强烈的不满,但具备时并不一定会调动强烈的积极性。
真正能够激励员工的是激励因素,而卫生因素则主要是用来预防不满意 和消极情绪的产生。
因此,提高工作满意度和绩效的关键在于满足动机因素,而卫生因素只能够防止不满意度的产生,但并不能带来满意度。
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不满意而是没有满意;不满意的对立面并不是满意 而是没有不满意。
(2)过程型激励理论:期望模型(弗洛姆)
该理论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 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其所对应的期望值,和手段工具的估计。
根据期望模型,个体只有在:
(1)相信努力可以改善绩效;
(2)相信绩效会影响后果;
(3)对这些后果颇看重的情况下才会行动
为了有效激励⾏政⼈员的⼯作动机,需要:
首先,合理设置工作目标,协调好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其次,贯彻功绩制原则,处理好绩效与报酬的关系
最后,了解员工的需求,尽量使酬赏与需要相对应
(3)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强化理论)
强化及其因素
强化是指对于某种行为给予肯定、奖励或否定、惩罚,使该行为巩固、保持或减弱、消退,即通过外力干预某种刺激与行为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