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概论
掌握——方剂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熟悉——方剂组成变化;
了解——不同剂型的适用情况。
定义
方剂
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针对具体病证,以辨证立法为依据,选择适当的药物,按照组方原则,酌定用量、用法,恰当配伍而成,是中医辨证施治的具体体现,也是中医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
一、方剂与治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治法是指导遣药组方的指导原则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
依法组方、依法遣方、依法类方、依法释方。
方剂是体现和完成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即是法”
例: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无汗而喘,舌苔薄白,脉浮紧
辨证——风寒表实证
治则——“其在表者,汗而发之”,“寒者热之”
治法——辛温解表法;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功用)
处方——麻黄汤
二、方药的组成及其变化
方剂的配伍目的:“增效减毒”
• 增强药力
• 产生协同作用
• 控制多功能单味中药的发挥方向
• 扩大治疗范围,适应复杂病情
• 控制药物的毒副作用
方剂的基本组织形式
组方基本结构,即“君、臣、佐、使”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君药
在方中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 结合辨证,选择最针对病因及主证的,作用最全面的,性能最强的,药力最大的药物;
➢ 一般选1~2味,用量应大于臣、佐、使药;
➢ 应为全方作用的中心。
臣药
➢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如:麻黄汤(麻桂杏草)——用桂枝助麻黄发汗力更强,成为“发汗解表之峻剂”。
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石膏君,辅以知母,则退热作用最强,否则退热作用则大减。
➢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其力小于君。
佐药
佐助药
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如:桂枝汤中的姜枣;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如:九味羌活汤中的黄芩、地黄
佐制药
减轻或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如:生姜——半夏
反佐药
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
引经药和调和药。
引经药,引导它药达于病所
如:柴胡入肝经,治疗肝经疾病时,可以其为使。
调和药,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
如:甘草——协调药性、延缓药力、保护胃气
麻黄汤方解(实例)
君:麻黄15g——发汗散风寒,宣肺平喘
臣:桂枝10g——发汗解表,以助君药表散之力
调和营卫
佐:杏仁10g——味苦降利肺气,以助君药平喘
散风寒,以助君臣解表
使:炙甘草5g——调和诸药,使麻桂发汗不过,
兼有佐制之义和胃气,使发汗不伤正
方剂变化形式
药味增减变化
随证加减:主证不变,主要配伍不变,只是增减次要药物(佐使药)
配伍变化:主证变化,则主要配伍随之变化
药量的变化
量变:病情轻重不同
如:四逆汤:脉微细──真寒无假热
附子1枚,干姜1.5两,甘草2两
通脉四逆汤:脉微欲绝─真寒假热,格阳戴阳
大附子1枚;干姜3或4两;甘草2两
质变:主证、治法改变
如:黄连剂量>吴茱萸——左金丸——清肝泻火,降逆止呕,治肝热犯胃之胃痛;
黄连剂量<吴茱萸——玉连丸——温肝暖胃止痛,治肝寒犯胃之胃痛。
剂型的变化
汤剂
“汤者,荡也,去大病用之”
汤剂的特点:制作简单,吸收快,能迅速发挥疗效,便于随证加减。故适用于病证较重,病情不稳定者
散剂
“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
散剂的特点是:制作简便,吸收较快,节省药材,便于服用和携带。
丸剂
“丸者,缓也,舒缓而治之也”
特点:吸收较慢,药性持久,节省药材,便于携带和服用。
提问
请问君、臣、佐、使药在方剂中分别起什么作用?
方剂的主要变化形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