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分论


掌握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麻黄汤、银翘散、白虎汤、小柴胡、大承气汤、二陈汤、四逆汤、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玉屏风散。
熟悉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桂枝汤、镇肝熄风汤、川芎茶调散、藿香正气散、黄连解毒汤、保和丸、定喘汤、旋覆代赭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酸枣仁汤,安宫牛黄丸。
了解以下方剂的组成及功效、主治:独活寄生汤、五苓散、逍遥散、枳实导滞丸、瓜蒂丸、温脾汤、理中丸、越鞠丸、四神丸、朱砂安神丸、乌梅丸、黄金散。


一、解表剂

定义

凡以辛散解表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发汗、解肌、透疹等作用,治疗表证的方剂,称解表剂。
属八法中的“汗法”。

分类

可分为辛温解表剂和辛凉解表剂两大类;
代表方分别为麻黄汤、桂枝汤和银翘散

(一)麻黄汤

组成

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证治分析

外感风寒表实证

(1)风寒束表

恶寒——卫阳被郁,肌表失其温煦
发热——卫阳被郁,正邪交争
无汗——腠理闭塞,营阴郁滞
头痛、身痛——太阳经气不利,营卫运行不畅

(2)肺气不宣

喘——肺气不宣

(3)苔薄白,脉浮紧——风寒束表之体征

方解

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风寒束表

君: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以发卫气之郁
臣:桂枝——发汗解肌,温经止痛散寒,以透达营卫,且助发汗解表
佐:杏仁——降肺气与麻黄伍用,一宣一降以增强宣肺平喘之功
使:甘草——调和诸药,缓麻桂峻烈之性

配伍组方特点

麻、桂相须
麻、杏宣降

(二)桂枝汤

组成

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炙甘草

证治分析

外感风寒表虚证

风邪袭表,营卫不和

发热头痛——卫阳浮盛,正邪交争于外(卫强)
汗出恶风——卫阳不固,营阴不能内守(营弱)
苔薄白,脉浮缓——风邪袭表,营阴暗耗
鼻鸣——风邪外袭,肺气不宣
干呕——肺气不宣,胃气不和

方解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君:桂枝——解肌发表,助卫阳,通经络(调卫)
臣:白芍——益阴敛营,固外泄之营阴(调营)
桂芍合用,一治卫强,一治营弱,散中有收,汗中寓补,使表邪得解,营卫调和。
佐:生姜——辛温助桂枝辛散解表邪,且和胃止呕
大枣——益气滋脾,助白芍和营
使:甘草——调和诸药,与桂枝辛甘化阳实卫,与芍药酸甘化阴和营

配伍特点

发中有补,散中有收
邪正兼顾,阴阳并调

(三)银翘散

组成

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鲜芦根

证治分析

温病初起

(1)风热袭于肺卫

发热,微恶风寒——温病初起,邪从热化
无汗或有汗不畅——卫气被郁,邪客则实,热迫津泄
头痛——风热上犯
咽痛咳嗽——热邪犯肺,喉为肺之门户
口渴——热邪伤津
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邪热袭表伤津之体征

方解

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君:银花、连翘——辛凉透表,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臣: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解毒利咽
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
佐:芦根、淡竹叶——清热生津止渴
桔梗——宣肺止咳化痰
使:甘草——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合桔梗清利咽喉

配伍特点

辛凉方中配伍少量辛而微温之品,是为去性取用之法。
辛凉透表与清热解毒相配,是为清疏兼顾,以疏为主


二、祛风剂

凡以辛散祛风熄风止痉的药物为主要组成,具有疏散外风或平息内风作用的方剂,称祛风剂。

分类

祛风剂分为疏散外风平息内风两大类。
疏散外风剂可分为祛风散邪剂祛风除湿剂;熄风剂可分为镇肝熄风剂凉肝熄风剂和滋阴熄风剂

(一)川芎(xiong)茶调散

组成

川芎,荆芥,薄荷,羌活,白芷,细辛,防风,生甘草

证治分析

风邪头痛证
➢ 风邪外袭,循经上犯头目
偏正头痛或巅顶作痛,
目眩——风邪外袭,循经上扰头目,阻遏清阳之气
恶寒发热——风邪外袭,正邪交争
鼻塞——肺气不利
舌苔薄白,脉浮——风邪袭表之体征

方解

君:川芎——辛温升散之品,善祛风活血止头痛为治疗头痛要药,尤善治少阳、厥阴经之头痛
臣:薄荷、荆芥——善能祛风止痛并能清利头目
佐:羌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芷——善治阳明经头痛
细辛——善治少阴经头痛,且能散寒
防风——辛散上部之风邪
清茶——苦凉既可上清头目,又能制约风药过于温燥升散
使:甘草——益气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分经论治头痛

(二)镇肝熄风汤

组成

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白芍、玄参、天冬、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甘草

证治分析

类中风
阴虚阳亢,肝风内动,气血并走于上
头目眩晕,目胀耳鸣——阴虚阳亢,风阳上扰清窍
或面色如醉,脑中热痛——血随气逆,并走于上
心中烦热——肾水不能济心
或时常噫气——脏腑之气随之上逆
或肢体渐觉不利,口眼渐形歪斜——气血逆乱,阻塞经络
或眩晕跌扑,昏不知人,移时始醒,醒后不能复原——气血并走于上,蒙蔽清窍
脉弦长有力——肝阳上亢之体征

方解

镇肝熄风,滋阴潜阳
君:怀牛膝——引血下行,折其亢盛之风阳,并补益肝肾
臣:代赭石——镇肝降逆潜阳
龙骨、牡蛎、龟板、白芍——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佐:玄参、天冬——滋阴清热,壮水涵木
茵陈、川楝子、生麦芽——清泄肝热,疏肝理气,有利于肝阳之平降
使:甘草——与麦芽合用,和胃调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重镇与潜降相伍
平肝佐以疏肝


三、祛湿剂

凡以祛湿药为主要组成,具有化湿利水、通淋泄浊作用,治疗水湿为病的方剂,称祛湿剂

分类

祛湿剂分为五类:芳香化湿剂、苦温燥湿剂、淡渗利湿剂、清热化湿剂和温阳化湿剂。
分别以藿香正气散、平胃散、五苓散、茵陈蒿汤和真武汤为代表。

藿香正气散

组成

藿香、紫苏、白术、白芷、茯苓、大腹皮、厚朴、半夏、陈皮、桔梗、炙甘草

证治分析

外感风寒,内伤湿滞证
发热,恶寒,头痛——外感风寒,卫阳郁遏
胸膈满闷,脘腹疼痛——湿浊阻滞,气机不畅
恶心呕吐,肠鸣泄泻——湿滞胃肠,脾胃不和,升降反作
舌苔白腻——湿郁之象

方解

解表化湿,理气和中
君:藿香——辛温而解在表之风寒,芳香而化在里之湿浊,且可辟秽和中,升清降浊
臣:紫苏、白芷——辛香发散,助藿香外散风寒,兼可芳化湿浊
半夏、陈皮——理气燥湿和胃,降逆止呕
白术、茯苓——健脾运湿,和中止泻
佐:厚朴、大腹皮——行气化湿,畅中除满
桔梗——宣肺利膈,既利于解表,有助其化湿
生姜、大枣——外和营卫,内调脾胃
使:甘草——调和诸药


四、清热剂

凡以清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滋阴透热等作用,用以治疗里热证的方剂,称清热剂。
属八分中的清法。

分类

可分六类:清气分热剂、清营凉血剂、清热解毒剂、清热解暑剂、清脏腑热剂和养阴清热剂。
分别以白虎汤、犀角地黄汤、五味消毒饮、清暑益气汤、龙胆泻肝汤和青蒿鳖甲汤为代表方剂。

(一)白虎汤

组成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证治分析

伤寒阳明经证或温病气分证(热盛伤津)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里热正盛,邪热充斥内外
头痛面赤——邪热循经蒸于上
大汗出——里热迫津液外泄
烦渴引饮——邪在阳明胃,灼伤胃阴
脉洪大有力或滑数——邪热盛于经脉

方解

清热生津
君:生石膏——味辛甘,性大寒,善能清热,以制阳明(气分)内盛之热,并能止渴除烦
臣:知母——味苦性寒质润,寒助石膏以清热,润助石膏以生津。
佐使:粳米、甘草——和中益胃,并可防君臣之药之大寒伤中,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石膏、知母相须为用,加强清热生津之功。

(二)黄连解毒汤

组成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

证治分析

三焦火毒证(实热火毒充斥三焦、上下、表里)
➢ 在里
大热烦躁,错语不眠——火毒充斥于里,热扰心神
口燥咽干——热灼津伤
➢ 在表
热盛发斑——热伤肌表脉络,血溢肌肤
黄疸——湿热郁蒸
痈疡疔毒——火毒热壅肌肉
➢ 在上
吐血衄血——血为热迫随火上逆
➢ 在下
身热下利——热下迫大肠
小便黄赤——热扰膀胱
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火热炽盛之体征

方解

泻火解毒
君:黄连——苦寒泻心火于上焦,心火得清,诸经之火自平,兼清胃火于中焦
臣:黄芩——清泻肺火于上焦
佐:黄柏——泻下焦之火
使:栀子——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

配伍特点

黄芩、黄连、黄柏清泻三焦火毒,栀子引邪从小便而出。


五、和解剂

凡具有和解少阳、调和肝脾、调和寒热等作用,治疗邪在少阳、肝脾不和、肠胃不和、寒热错杂以及表里同病等证的方剂,称为和解剂。

分类

和解剂分为和解少阳剂,调和肝脾剂和调和脾胃剂三大类。
分别以小柴胡汤、逍遥散及半夏泻心汤为代表方剂。

小柴胡汤

组成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

证治分析

伤寒少阳证
➢ 邪居少阳半表半里
往来寒热——邪犯少阳,邪正相交,正胜欲拒邪出于表则寒,邪胜欲入里并于阴则热
胸胁苦满,心烦,口苦,咽干,目眩——邪在少阳,经气不利,郁而化热,胆火上炎
默默不欲饮食——胆热犯胃,肝木乘脾
喜呕——胆热犯胃,胃失和降,气逆于上
舌苔薄白脉弦——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体征

方解

和解少阳
君:柴胡——苦平,入肝胆经,透泄与清解少阳
臣:黄芩——苦寒,清泄少阳半表半里之热
佐: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止呕
人参、大枣——益气健脾,一者取其扶正祛邪,一者取其益气以御邪内传
使:炙甘草——助参枣扶正,且能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以驱邪为主,兼顾正气
以少阳为主,兼顾和胃


六、消导剂

定义

凡以消食药为组成,具有消食健脾、除痞化积等作用,以治疗食积停滞证的方剂,称为消导剂。
属八法中的消法。

保和丸

组成

山楂、神曲、半夏、茯苓、陈皮、连翘、莱菔子

证治分析

食滞胃脘证
➢ 饮食过度,食积内停,脾胃不和
脘腹痞满胀痛——饮食过度,食积内停,气机不畅
恶食——为食积所伤
嗳腐吞酸、呕逆——饮食过度,脾胃失和,食积中焦,胃失和降
或大便泄泻——脾伤不运,湿浊下注
苔厚腻脉滑——食积内停之体征

方解

消食和胃
君:山楂——以消一切饮食积滞,尤善消肉食油腻之积
臣:神曲——消食健脾,更化酒食陈腐之积
莱菔子——下气消食,长于消谷面之积
佐:半夏、陈皮——行气化滞,和胃止呕
茯苓——健脾利湿,和中止泻
连翘——清热散解,以防食积化热


七、泄下剂

凡以泻下药为主要组成,具有通便、泻热、功积、逐水等作用,治疗里实证的方剂,称泻下剂。
属八法中的下法。

分类

泻下剂分为四类:寒下剂、温下剂、润下剂和逐水剂。
分别以大承气汤、温脾汤、麻子仁丸和十枣汤为代表

大承气汤

组成

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证治分析

——痞满燥实
阳明腑实证(里热炽盛)
脘腹痞满——浊气填塞,腑气不通
大便不通,腹痛拒按,按之坚硬有块——里热炽盛,伤阴化燥,实热与积滞互结肠中
甚或潮热——热在阳明,旺于申酉时
谵语——热扰心神
手足濈然汗出——阳明主四肢,热迫津液外泄
舌黄燥起刺,或焦黑燥裂,脉象滑实——里热炽盛,热盛伤津,燥热内结之体征
热结旁流,里热实证之热厥、痉病或发狂等

方解

峻下热结
君:大黄——苦寒泄热,祛瘀通便荡涤肠胃,实热积滞以祛“实”
臣:芒硝——咸寒泄热,软坚润燥通便以祛“燥”
两者相须为用,峻下热结之力更强
佐使:厚朴——苦温下气,除满消胀以除“满”
枳实——苦辛破结,导滞消痞,以散“痞”,二者助硝黄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配伍特点

大黄、芒硝相须为用,峻泻热结急下存阴
积滞内阻,则腑气不通故又以厚朴枳实行气破结


八、化痰止咳平喘药

定义

凡以祛痰平喘药为主要组成,具有祛痰平喘作用,治疗咳嗽、哮喘的方剂,称为化痰止咳平喘剂。

分类

可分五类:燥湿化痰剂、清化热痰剂、润燥化痰剂、温化寒痰剂和止咳平喘剂。
分别以二陈汤、清气化痰丸、贝母瓜蒌散、小青龙汤和定喘汤为代表方剂。

(一)二陈汤

组成

制半夏、橘红、茯苓、炙甘草
证治分析
痰湿证(脾虚生痰,痰浊犯肺)
痰多色白,易咳——脾失健运,停湿生痰,湿痰犯肺
胸膈痞闷,恶心呕吐——痰阻气机,胃失和降
肢体倦怠——脾主肌肉,脾为湿困
心悸——痰浊上凌心位
头眩——痰浊内盛,清阳不升
舌苔白润,脉滑——痰湿为患之象

方解

燥湿化痰,理气和中
君:制半夏——辛温性燥,善能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臣:橘红——理气燥湿祛痰,燥湿以助半夏化痰之力,理气可使气顺痰消
佐:茯苓——健脾渗湿,使湿去脾旺,痰无由生
生姜——降逆化饮,既制半夏之毒,又助半夏、橘红行气化痰,和胃止呕
乌梅——收敛肺气,与半夏伍之,散中有收,祛痰不伤正,并有欲劫之先聚之之义
使:甘草——调和药性,润肺和中

配伍特点

散收相合,标本兼顾
燥湿理气祛已生之痰,健脾渗湿杜生痰之源

(二)定喘汤

组成

麻黄、白果、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桑白皮、黄芩、甘草

证治分析

风寒外束,痰热内蕴证
哮喘咳嗽,痰多气急——痰热内蕴,肺气壅闭,肺失宣降
痰稠色黄——郁而化热,痰热互结
微恶风寒——风寒外束
苔黄腻,脉滑数——痰热内蕴之体征

方解

宣肺降气,清热化痰
君:麻黄——宣肺定喘,兼能解表散邪
白果——敛肺定喘,祛痰止咳
臣:杏仁、苏子、半夏、款冬花——降气平喘,化痰止咳
佐:桑白皮、黄芩——清泄肺热,止咳平喘
使:甘草——和中调药

配伍特点

麻黄与白果合用,一散一收,既增强平喘之功,又可防止麻黄辛散太过,而耗伤肺气


九、温里剂

定义

凡以温热药为主要组成,具有温中散寒、回阳救逆作用,治疗脾胃虚寒、阴盛阳衰、亡阳欲脱等里寒证的方剂,称为温里剂。
属八法下中的温法。

分类

可分两类:温中祛寒剂和回阳救逆剂。
分别以理中丸和四逆汤为代表方剂。

(一)理中丸

组成

干姜、人参、白术、炙甘草

证治分析

脾胃虚寒证
脘腹疼痛,喜温欲按——脾胃阳虚,寒自内生
畏寒肢冷——阳虚失温
自利不渴,呕吐及霍乱吐泻——中焦虚寒,健运失司,升降反作
腹满不欲饮食——脾失健运,饮食内停
舌淡苔白脉沉细——阳虚有寒之体征

方解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君:干姜——温中焦脾胃祛里寒,扶阳抑阴
臣:人参——大补元气以培后天之本,气旺阳自复
佐:白术——温燥健脾,健运中洲
使: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补并用,以温为主

(二)四逆汤

组成

附子、干姜、炙甘草

证治分析

心肾阳衰寒厥证
四肢厥冷——肾阳微衰,阳气不能敷布
恶寒蜷卧——阳衰失其温煦
呕吐下利——脾胃失温煦,健运失常,升降反作
腹痛不渴——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寒主痛
神疲欲寐——阳气衰微,神失所养
苔白滑脉沉微——阳气衰微,阴寒内盛之体征

方解

回阳救逆
君:附子——大辛大热,纯阳有毒之品,补先天命门(生用)真火第一要药,温壮肾阳,祛寒救逆,生用尤能迅达内外,通行十二经脉
臣:干姜——温中焦阳气而除里寒,且能助阳通脉,干姜与附子相须为用,温阳散寒之力尤大
佐使:炙甘草——补脾胃而调诸药,且可缓姜附燥烈辛散之性,使其破阴复阳而无暴散之虞

配伍特点

取功专力强的大辛大热之品相须为用,以加强破阴复阳之力;
配伍甘温益气之药,既能解毒,又缓其过于辛热之性。


十、理气剂

定义

凡以理气药为主组成,具有行气或降气作用,以治疗气滞或气逆病证的方剂,称为理气剂。

分类

可分为行气剂与降气剂两大类。
分别以越鞠丸与旋覆代赭汤为代表方。

(一)越鞠丸

组成

香附、苍术、川芎、神曲、山栀

证治分析

气血痰火湿食诸郁证
➢ 气郁肝气不舒
胸膈痞闷,脘腹胀痛——脾胃气滞,健运失司,湿郁痰郁,阻滞气机
或胸胁刺痛——肝藏血,气郁则血行不畅而致血瘀
饮食不消——食积内停
恶心呕吐——胃失和降
嗳腐吞酸——肝郁化火犯胃
苔白腻脉弦——气郁肝气不舒之体征

方解

行气解郁
君:香附——行气解郁治气郁,气行则血行,气畅则痰火湿食诸郁自解
臣佐:苍术——燥湿运脾治湿郁
川芎——活血祛瘀治血郁
神曲——消食导滞治食郁
山栀——清热泻火治火郁

配伍特点

以五药医六郁,贵在治病求本;
诸法并举,重在调理气机。

(二)旋覆代赭汤

组成

旋覆花、代赭石、半夏、生姜、人参、大枣、甘草

证治分析

胃虚痰阻,胃气上逆证
噫气不除或反胃呕吐,吐涎沫——汗吐下后表邪虽解,胃气已伤,胃气因虚而上逆,伏饮内动
心下痞硬——脾胃受损,脾失健运,痰涎内生,痰气阻滞心下
舌淡苔白脉弦而虚——胃气虚,伏饮内动之体征

方解

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君:旋覆花——苦辛而温,下气化痰,降逆止噫
臣:代赭石——甘寒质重,降逆下气,善镇冲逆之气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和胃
佐:生姜——祛痰散结,降逆止呕,与半夏伍用,助降逆止呕之功
人参、大枣、甘草——益气补中以疗胃虚,防金石沉重伤胃
使:甘草——兼能调和诸药


十一、理血剂

定义

凡以理血药为主组成,具有活血调血或止血作用,治疗血分病的方剂,称为理血剂。

分类

可分为活血祛瘀剂和止血剂。
分别以血府逐瘀汤及小蓟饮子为代表。

血府逐瘀汤

组成

当归、桃仁、川芎、红花、赤芍、牛膝、柴胡、枳壳、桔梗、生地、甘草

证治分析

胸中血瘀证
胸痛或头痛,日久不愈,痛如针刺,且有定处——瘀血阻滞胸中,气血运行不畅,或清阳不得上升
或呃逆日久——瘀血上冲动膈
或内热烦闷——血瘀化热,瘀热内扰
或心悸失眠——瘀热上扰心神
急躁善怒——气滞不畅,肝失调达
入暮渐热——瘀血为患,病在阴血
唇暗或两目暗黑,脉涩或弦紧——瘀血内阻之体征

方解

活血祛瘀,行气止痛
君:当归、桃仁、川芎、红花、赤芍——活血祛瘀
臣:牛膝——祛瘀血而通血脉,并引瘀血下行
佐:柴胡——疏肝解郁,升达清阳
枳壳——开胸行气,使气行血行
桔梗——开宣肺气,载药上行,于枳壳合用,一升一降,宣达气血
生地——凉血清热,与当归合用养血润燥,使祛瘀而不伤阴
使:甘草——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一为活血与行气相伍,既行血分瘀滞,又解气分郁结;
二是祛瘀与养血同施,则活血而无耗血之虑,行气又无伤阴之弊;
三为升降兼顾,能升达清阳,又可降泄下行,使气血和调。合而用之,共奏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十二、补益剂

定义

凡以补益药为主组成,具有补益气血阴阳不足等作用,治疗各种虚证的方剂,称为补益剂。
属八法中的补法。

分类

可分四类:补气剂、补血剂、补阴剂和补阳剂。
分别以四君子汤、四物汤、六味地黄丸和右归丸为代表方剂。

(一)四君子汤

组成

人参(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

证治分析

脾胃气虚证
面色苍白,语音低微,气短乏力——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
食少便溏——脾失健运,胃纳不振,湿浊内生
舌淡苔白脉虚弱——中焦脾胃气虚之象

方解

益气健脾
君:人参——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臣: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加强益气助运之力
佐:茯苓——甘淡渗湿健脾,与白术合用使湿去脾健
使:炙甘草——甘温,益气和中,调和诸药

配伍特点

温而不燥,补而不峻

(二)四物汤

组成

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

证治分析

营血虚滞证
头目眩晕——肝为藏血之脏,血虚肝失所养,无以上荣
心悸失眠——心主血而藏神,血虚心失所养
面色无华——营血亏虚,不能上荣于面
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调——肝血不足,无血行经
脐腹疼痛,甚或癥块硬结——血虚多滞,血行不畅
舌淡,口疮、爪甲色淡,脉细弦或涩——为血虚、血滞之体征

方解

营血虚滞证
君:熟地——甘温味厚而质柔润,长于滋阴养血
臣:当归——补血养肝,和血调经
佐:白芍——养血柔肝和营,与当归伍用,助滋补阴血
川芎——活血行气,与当归伍用活血,使补而不腻

配伍特点

地黄入肾,壮水补阴;白芍入肝,敛阴益血,两药合用从肝肾入手,以补血。

(三)六味地黄丸

组成

熟地黄、山茱萸、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

证治分析

肝肾阴虚证
肾虚不足,肝火上炎
腰膝酸软,牙齿动摇,足跟作痛,小儿囟门不合——肾阴不足,骨髓不充
头晕目眩——肾阴不足,脑髓空虚
耳鸣耳聋——肾阴不足,清窍失养
遗精盗汗——阴虚不能制阳,相火内扰,阴不内守
骨蒸潮热,手足心热,舌燥咽痛,消渴,舌红少苔,脉细数——阴虚生内热,虚火上炎

方解

滋阴补肾
君:熟地黄——甘温滋腻之品,滋肾阴,益精髓
臣:山茱萸——酸温收敛之品补养肝肾涩精固肾
山药——甘平滋润之品,补脾阴以滋肾
佐:泽泻——甘寒渗利之品,利湿泻浊以防熟地滋腻
丹皮——苦寒凉血之物,清泄相火并制约山茱萸之温性
茯苓——甘平淡渗之品,配山药以渗利脾湿,助山药以健运
配伍特点
“三补”即补肝、脾、肾三脏之阴,重在补肾阴;
“三泻”即泻三脏虚火及湿浊,重点在泻火。


十三、固涩剂

定义

凡以固涩药为主组成,具有收敛固涩作用,治疗气、血、津、精散失滑脱之证的方剂,称为固涩剂。

分类

可分为四类:敛汗固表剂,涩精止遗剂,涩肠固脱剂和收敛止带剂。
分别以玉屏风散、金锁固精丸、四神丸和清带汤为代表方剂。

玉屏风散

组成

防风、炙黄芪、白术

证治分析

表虚自汗证
汗出恶风——卫气虚弱,不能固表,阴不内守
易患感冒——气虚腠理不固,易感风邪
面色㿠白——气虚不能荣于面
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浮——卫气虚弱,易感风邪之体征

方解

益气固表止汗
君:黄芪——甘温,内可大补脾肺之气,外可固表止汗
臣:白术——健脾益气,助黄芪以加强益气固表之力
佐:防风——走表祛风邪,合芪术则以扶正为主,兼以御风邪。
黄芪得防风,固表不留邪;防风得黄芪,祛邪不伤正

配伍特点

本方以补气固表药为主,配合小量祛风解表之品,使补中寓散。


十四、安神剂

定义

凡以重镇安神或滋养安神药物为主组成,具有安神作用,治疗神志不安证的方剂,称为安神剂。

分类

可分为滋阴养血安神剂和重镇安神剂。
分别以酸枣仁汤及朱砂安神丸为代表。

酸枣仁汤

组成

酸枣仁、茯苓、知母、川芎、炙甘草

证治分析

肝血不足,虚热内扰证
虚弱不安——肝血不足,虚热内扰
失眠心悸——肝血不足,魂不守舍,心失所养
咽干口燥——阴血虚,虚火上炎
舌红,脉弦细——肝血虚有热之体征

方解

养血安神,清热除烦
君:酸枣仁——酸平入心肝经,能养肝血,宁心安神
臣:茯苓——宁心安神
知母——滋阴清热
佐:川芎——调畅气机,疏达肝气,与君药酸收辛散并用,相反相成,以养血调肝

配伍特点

诸药相伍,标本兼治,养中兼清,补中有行,共奏养血安神、清热除烦之效


十五、开窍剂

定义

凡以芳香开窍药为主组成,具有开窍醒神作用,治疗神昏窍闭证的方剂,称为开窍剂。

分类

可分为凉开剂和温开剂。
分别以安宫牛黄丸及苏合香丸为代表。

安宫牛黄丸

组成

牛黄、麝香、犀角、黄芩、黄连、山栀、冰片、郁金、朱砂、珍珠、金箔、雄黄、蜂蜜

证治分析

邪热内陷心包证
高热——温热病邪从热化
神昏谵语,烦躁不安——热邪炽盛,内陷心包,扰及心神,或痰热蒙蔽心窍
口干舌燥,痰涎壅盛——里热炽盛,灼津成痰,或素有痰浊
舌红或绛,脉数——热邪内陷心包,舌为心之苗
中风昏迷,小儿惊厥——邪热内闭

方解

清热解毒,开窍醒神
君:牛黄——清心解毒,熄风定惊,豁痰开窍
麝香——通行十二经,长于开窍醒神
臣:犀角——清心凉血解毒
黄芩、黄连、山栀——清热泻火解毒,助牛黄清心包之火
冰片、郁金——芳香辟秽,通窍开闭,助开窍醒神
佐:朱砂、珍珠、金箔:镇心安神,除烦躁不安
雄黄——助牛黄豁痰解毒
使:蜂蜜——和胃调中

配伍特点

本方清心泻火,凉血解毒与芳香开窍药结合运用,为凉开剂的配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