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系统疾病


(这个老师简短到有点太抽象了,搞不懂一点)


一、白血病概述

(一)定义

(1)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
(2)高度异质性的恶行血液病

(二)特点

白血病细胞异常增生
• 分化成熟障碍
阶段:性白血病
阶段:性白血病(慢粒/慢淋)
凋亡减少

(三)流行病学

• 发病率:2.67/10万人口(十万分之二)
急性多于慢性
• 占各年龄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6位(男)和第8位(女)
• 占儿童和35岁以下恶性肿瘤死亡率第1位

(四)病因

尚不完全清楚
综合因素:
病毒
化学因素
遗传等

1、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感染免疫功能异常。成人T细胞白血病/淋巴瘤(ATL)可由人类T淋巴细胞病毒Ⅰ型(human Tlymphotrophic virus-I,HTLV-1)所致。病毒感染机体后,作为内源性病毒整合并潜伏在宿主细胞内,一旦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即被激活表达而诱发白血病;或作为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横向方式传播感染,直接致病。部分免疫功能异常者,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病人白
血病危险度会增加。

2、物理因素

包括X射线、y射线等电离辐射。早在1911年首次报道了放射工作者发生白血病的病例。日本广岛及长崎受原子弹袭击后,幸存者中白血病发病率比未受照射的人群高30倍和17倍,病人多为AL和CML。研究表明,大面积和大剂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机体免疫力下降,DNA突变、断裂和重组,导致白血病发生。

3、化学因素

多年接触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机溶剂与白血病发生有关。乙双吗啉是乙亚胺的衍生物,具有极强的致染色体畸变和致白血病作用。抗肿瘤药物中烷化剂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有致白血病的作用。化学物质所致的白血病以AML为多。

4、遗传因素

5、其他血液病

(五)急性白血病FAB分型——ALL

(ALL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L1 以小细胞为主,大小较一致,核染质较粗,核仁小不清
L2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不一,核染质较疏松,核仁较大
L3 以大细胞为主,大小一致,核染质细点状均匀,核仁1或多个且明显。胞质嗜碱,深蓝色,有较多空泡。

(六)急性白血病FAB分型——AML

(AML为——急性髓系白血病)
M0: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微分化型:原始细胞≥30%,无淋系标记,至少表达1种髓系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或电镜MPO+。 M1: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成熟型:原始细胞≥90% 。
M2:急性粒细胞白血病部分成熟型:原始粒细胞30%~89%,早幼粒细胞以下阶段>10%,单核细胞≤20%。
M3: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异常早幼粒细胞≥30%,通常为60%以上。胞质内有大量密集甚至融合的粗大颗粒,成束的棒状Auer小体。(重点研究的)
M4: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原始细胞≥30% ,单核细胞为20~80%。外周血单核细胞≥5×109/L。
M5: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此型分为两种亚型:M5a和M5b。M5a:原始单核细胞≥80%。M5b:原始单核细胞<80%NEC。
M6: 急性红白血病:有核红细胞的比例≥50%,骨髓或外周血原始细胞≥30%。 M7: 急性巨核细胞白血病: 原始巨核细胞≥30% 。

(七)MICM分类

(就是一个诊断的系统)
细胞形态学(morphology)
免疫学(immunology)
细胞遗传学(cytogenetics)
分子生物学(molecular biology)


二、急性白血病

(一)临床表现

急骤/缓慢
发热:提示可能有继发感染
贫血
出血
白血病细胞浸润的表现
• 肝脾和淋巴结肿大
• 牙龈皮肤浸润
• 骨骼四肢关节酸痛
• 脑膜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
• 生殖系统
• 眼部突出、失明

(二)诊断

MICM综合性诊断方法
(以下内容大多数都是从书上补充,看过一眼应该就可以)

1、临床表现

2、血象

多数病人白细胞增多,>10x109,者称为白细胞增多性白血病。也有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低者可<1.0x109,称为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血涂片分类检查可见数量不等的原始和幼稚细胞,但白细胞不增多型病例血片上很难找到原始细胞。病人常有不同程度的正常细胞性贫血,少数病人血片上红细胞大小不等,可找到幼红细胞。约50%的病人血小板<60x109/L,晚期血小板往往极度减少。

3、骨髓象:主要依据

image.png

4、流式细胞学

image.png

5、染色体核型

6、基因标志

7、血液生化检查

(从内科学的书上补充的)

(三)治疗

• 化疗-----主要治疗方法
诱导缓解/巩固缓解/维持缓解
• 支持疗法
• 骨髓移植-----治愈
• 其他疗法
(她PPT上给的实在是太少了,书上的内容又太复杂,不建议学.......)

(四)预后

自然病程:数周~3个月
ALL: 儿童5年CR率50%~70%,成人CR率70%~90%
AML: 儿童5 年CR率40%,成人CR期仅1~2年,少数长期存活
预后差:白细胞计数高,早期脑膜浸润,全身脏器浸润严重,严重感染


三、慢性白血病

(一)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

(又称慢性髓系白血病)

1、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缓慢
体检发现脾大
左上腹部不适
乏力低热消瘦盗汗贫血出血
血常规异常
分为三个期:
(1)慢性期(CP)
(2)加速期(AP)
(3)急变期(BC)

2、查体

脾大
肝大

3、诊断——慢性期4项即可

• 贫血或脾大
• 白细胞≥30×109/L,原始细胞<10%,嗜酸和嗜碱粒细胞增多
• 骨髓增生明显~极度活跃,粒系增生为主,原始细胞≤10%
• NAP积分极度降低
• Ph+,BCR/ABL融合基因+
• CFU-GM培养示集落或集簇明显增加
image.png
(不明真相的图,上课没听)

3、诊断——加速期2项

• 不明原因的发热,贫血出血加重和或骨骼疼痛
• 脾进行性肿大
• 非药物所致的血小板进行性降低或增高
• 原始细胞>10%
• 外周血嗜碱粒细胞>20%
• 骨髓中有显著的胶原纤维增生
• 出现Ph以外的染色体异常
• 对传统的抗慢粒药物治疗无效
• CFU-GM增殖和分化缺陷,集簇增多,集簇和集落的比值增高

3、诊断——急变期1项

• 原始细胞或原幼淋,或原幼单≥20%
• 外周血原粒+早幼粒≥30%
• 骨髓中原粒+早幼粒≥50%
• 髓外原始细胞浸润

4、治疗

• 骨髓抑制剂:马利兰,羟基脲(这是化疗药)等
(这是高白细胞血症的紧急处理方法)
• 联合化疗
• TKI(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干扰素
• 造血干细胞移植

(二)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

1、临床表现

起病隐匿
早期疲乏
后期消瘦低热盗汗贫血等
易感染

2、Rai分期

0期:仅血液及骨髓中淋巴细胞增多
I期:伴淋巴结肿大
II期:伴脾及(或)肝大
III期:有明显贫血
IV期:有血小板减少
image.png

3、诊断

外周血淋巴细胞>6×109/L持续≥3个月
骨髓中淋巴细胞≥40%
排除其他引起淋巴细胞增多的疾病

4、治疗

指征:II~IV期化疗
药物:苯丁酸氮芥,苯达莫司汀,伊布替尼,泽布替尼等
放疗
其他:切脾,激素,干扰素


四、恶性淋巴瘤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是原发于淋巴结或淋巴组织的恶性肿瘤
发病率0.84~1.39/10万,年龄20~40岁
病因不确定,病毒感染(EBV/HTLV)

(二)霍奇金淋巴瘤

R-S细胞(Reed-Sternberg)
以巨大双核和多核细胞为典型表现

分型

淋巴细胞为主型,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消减型
(这个在内科学书上有介绍各自的特点)

分期

I期:一个淋巴结区或一个淋巴组织
II期:横膈同侧的2个或更多的淋巴结区
III期:横膈两侧的淋巴结区
IV期:淋巴结(脾)以外的器官
A:无症状 B:发热,盗汗,体重减轻

临床表现:

• 无痛性颈部/锁骨上淋巴结/腋下淋巴结肿大
• 可活动,不融合,质坚柔,无疼痛
• 深部淋巴结肿大所致的压迫症状
• 原因不明的持续性或周期性发热
• 皮肤瘙痒,带状疱疹

诊断:

组织病理★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治疗

IA: 局部放疗
IIA:扩大放疗
IB,IIB,IIIA: 全淋巴结放疗
IIIB:化疗+放疗
IV期:化疗,辅以放疗

(三)非霍奇金淋巴瘤

结外淋巴组织原发病变较HD更多见
老年人多见

分型

前驱淋巴性肿瘤/成熟B细胞来源淋巴瘤/成熟T和NK细胞淋巴瘤

临床表现

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颈部和锁骨上淋巴结肿大起病少于HD
发生于淋巴结外组织或其他组织较多见
血源播散较早
发展较HD迅速

诊断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病理检查★
image.png
(看看得了)

治疗

IA,IIA:放疗
化疗


五、多发性骨髓瘤

概述

• MM是骨髓内单一浆细胞株异常增生的一种恶性肿瘤,起源于较前B细胞更早的造血前体细胞
• 发病率1/10万,年龄50~60岁,男女比 3:2
病因不确定,可能有化学毒物,电离辐射,慢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和病毒感染
• 骨髓瘤细胞分泌M蛋白:完整的免疫球蛋白分子/重链/轻链

临床表现

骨髓瘤细胞增生破坏骨髓,浸润其他器官和组织:

1、骨痛
2、病理性骨折
3、其他病理性浸润的表现
4、高钙血症

免疫球蛋白异常:

1、正常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感染
2、异常免疫球蛋白增高:高粘滞综合征
3、肾功能受损
4、淀粉样变

诊断

image.png

治疗

一般治疗: 支持疗法,预防感染,增强免疫
化疗:BD,VRD,I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