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DS


概述

病原: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
主要经性接触、血液及母婴传播
侵犯CD4+ T淋巴细胞,免疫细胞和/或功能严重受损
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

病原学

病毒主要感染CD4+T淋巴细胞,从而破坏免疫系统
随着免疫细胞DNA复制而增殖---免疫细胞遭到破坏,释放出更多病毒---再感染更多细胞
病毒一代代繁殖,免疫细胞不断减少
image.png

物理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

• 56℃ 30分钟在体外对人的T淋巴细胞失去感染性,100℃ 20分钟完全灭活
• 75%乙醇、0.2%次氯酸钠及含氯石灰可灭活
• 0.1%甲醛、紫外线及γ射线均不能灭活

流行病学

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无症状感染者和HIVRNA阳性而抗-HIV抗体阴性的窗口期感染者(2-6周)
HIV存在于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胸腹水、脑脊液和乳汁中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15~49岁发病者占80%,高危人群为男性同性恋、静脉药物依赖者、性乱者、血友病、多次接受输血或血制品者

传播途径

经性接触传播

大约占全球70%-80%的HIV感染
一次没有保护的性交,感染HIV概率
男性同性恋:1%
男性传给女性:0.05%~0.15%
女性传给男性:0.03%~0.09%

经血液/血制品传播

采供血途径、静脉吸毒、污染针具等
污染的血液或血制品,单次暴露感染率>90%
静脉注射吸毒,单次暴露感染率0.67%

母婴传播

经胎盘、产程、哺乳等致胎儿或新生儿受感染
HIV阳性孕妇发生母婴传播11%-60%

发病机制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临床表现

急性期

HIV病毒血症—免疫系统急性损伤的临床症状
• 血清检测
HIV-RNA及P24抗原阳性,但是HIV抗体阴性
CD4+T细胞减少,CD4/CD8比例倒置

无症状期

不是静止期,病毒在体内不断复制,HIV抗体阳性,具有传染性
血浆病毒载量稳定在较低水平,CD4+T细胞计数逐渐下降

艾滋病期

HIV感染后最终阶段,多系统损害
严重细胞免疫缺陷,CD4+T细胞计数<200/mm3
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
临床表现
HIV相关症状
各种机会性感染
肿瘤

HIV相关症状

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
• 部分患者出现神经精神症状
持续性全身淋巴结肿大
• 腹股沟淋巴结以外有两个或以上部位淋巴结肿大
• 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
• 持续时间>3个月

机会性感染

• 呼吸系统:肺孢子菌肺炎、肺结核、复发性细菌及真菌肺炎
•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病毒性脑膜脑炎
• 消化系统:白色念珠菌食管炎、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和肠炎、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肺孢子菌肺炎

• 最常见的合并感染
• 慢性咳嗽、发热、呼吸短促
• 血氧分压及二氧化碳扩散效率均减少
• 典型胸片:肺门周围间质性浸润
• 病原学诊断:痰、支气管灌洗液中查出耶氏肺孢菌


• 口腔: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
• 皮肤: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癣
• 眼部:巨细胞病毒视网膜炎、弓形虫视网膜脉络膜炎

实验室检查

➢ 一般检查
免疫学检查
CD4+T细胞减少,CD4+/CD8+比例倒置
免疫球蛋白、β2-MG升高
➢ 血生化检查
➢ 病毒及特异性抗原和/或抗体检测
➢ 其他检查

病毒相关检测

抗体检测—HIV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主要p24及gp120抗体,灵敏度可达99%
• 抗原检测:血清p24抗原(窗口期和新生儿感染)
• 病毒载量(HIV核酸)检测:感染早期诊断的参考指标
• 基因型耐药检测 :为治疗方案(HAART)的选择和更换提供指导
image.png

诊断

诊断原则

流行病学史
临床表现
实验室检查 必须经确证试验证实HIV抗体阳性,HIV RNA和P24抗原的检测帮助早期诊断

诊断标准

急性期

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必需)
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

无症状期

HIV抗体阳性(必需)、流行病学史

艾滋病期

流行病学史
HIV抗体阳性
相关16种临床表现之一项(参照中国艾滋病诊疗指南)
HIV抗体阳性
CD4+T细胞<200/mm3

治疗

ART(抗病毒治疗)治疗目标

• 最大限度抑制病毒复制
• 重建或维持免疫功能
• 降低病死率和HIV相关疾病罹患率
• 减少免疫重建炎症反应综合征(IRIS)
• 减少艾滋病传播

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

image.png
image.png

HIV的抗病毒药物

六类药物
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
抑制HIV反转录酶,阻止HIVRNA转录成DNA。
非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NRTIs)
主要作用于HIV反转录酶特定位点,使其失去活性。
蛋白酶抑制剂(PIs)
抑制蛋白酶即阻断HIV复制和成熟过程中必需的蛋白质合成,阻止HIVRNA装配成完整HIV
整合酶抑制剂(rategravir)
抑制整合酶,使病毒DNA不能整合到宿主染色体
融合酶抑制剂(fusion in hibitors)
阻止HIV与CD4+T淋巴细胞融合,阻止HIVRNA进入CD4+T淋巴细胞内
CCR5抑制剂(maraviroc)
阻止HIV与CCR5受体相互作用,而阻止病毒进入靶细胞

预防

管理传染源

发现HIV感染者,按乙类传染病报告当地CDC
高危人群普查HIV感染
隔离治疗病人
监控无症状HIV感染者
加强国境检疫

保护易感人群

加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

切断传播途径

针对性传播途径

高危人群用避孕套,规范治疗性病

针对经血传播

远离毒品
注意个人卫生
严格筛查血液及血制品
控制医源性传播

职业暴露的预防

根据暴露源和暴露的级别选择药物预防方案
疗程:连续用药4~6W
开始用药时间:2h内,最晚不超过72h
推荐方案为TDF+FTC(3TC)+LPV/r或RAL

阻断母婴传播

➢ 产科干预(如终止妊娠、择期剖宫产等措施)
➢ 抗病毒药物干预
• 所有感染HIV的孕妇不论其CD4+T淋巴细胞计数或临床分期如何,
均应终身维持治疗
• 推荐方案:AZT+3TC+LPV/r
➢ 人工喂养

面对AIDS

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
努力学习,追求进取;
避免空虚无聊,正确交友;
把握自己的行动,做到洁身自好,以免感染艾滋病,以求自爱;
自爱的同时,学会爱人;
学会用真诚而宽容的心态对待身边的艾滋病毒感染。